选择性缄默,是孩子为了适应环境、应对外界情境的一种行为表现和行为反应,也可以说是孩子在某些情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想要改变孩子的状况,还是要从改善环境开始。
晓敏是个刚入园不久的三岁多的女孩,这天由妈妈和奶奶带着来到咨询室。
心理困扰:孩子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初见面,我一边与一家人寒暄着,一边对晓敏进行观察。晓敏躲在奶奶怀里,有些紧张害怕,低头不语。我有意识地想跟晓敏交流,问她叫什么名字、几岁了,晓敏紧张地看看我,没有回应。晓敏给我的感觉是很乖,没什么特别不正常的地方。至于不说话,可能就是小孩子认生,我没有太在意。
安排奶奶陪伴晓敏回避之后,晓敏母亲告诉我:“您是不是感觉孩子没啥问题?是,孩子在别的方面都好好的,就是好长时间不说话了……”
我这才意识到,晓敏的不说话正是问题所在。我问:“平时她也不说话吗?”
晓敏母亲介绍说:“是这样的,这孩子学话比较早,还特别喜欢跟我说悄悄话。可是,自从上了幼儿园,就不说话了。老师跟我们说过,起初我也没太在意,因为孩子在家里说话没问题,跟过去一样,啥话都说。我们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就是认生,所以才没太放心上。可是现在已经入园一个多月了,最近老师特意找我,说孩子在幼儿园还是不说话,让我们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是怎么回事。我们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孩子是不是心理出了什么问题?孩子是不是得了什么病了?”
“那你们带孩子看过医生了吗?”
“看了,医生说孩子发育和智力都没问题,发声器官也没问题,建议我们来看看心理医生。这不,经人介绍我和奶奶就带孩子到您这里来了。”
“孩子的爸爸呢?怎么没来?”
“对了,孩子跟她爸爸也不说话,所以她爸爸没来。”
“她跟爸爸也不说话?”
“说起来不怕您笑话。我和她爸爸经常吵架,当时就为孩子入园的事,我俩当着孩子就吵了起来,她爸爸很凶的样子把孩子吓得哇哇哭。细想想,好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孩子跟她爸爸就不说话了。而且,只要她爸爸在场,孩子就不说话。但是平时她和我、和她奶奶说话都很正常,我们就没把她不跟爸爸说话当回事。哪儿能想到,孩子在幼儿园也不说话了,您看这可怎么好呢?”
心理解析:选择性缄默的表现
我尽量平静地回应说:“从上面的情况看,晓敏在幼儿园不说话,就是比较典型的心理学上说的选择性缄默的表现。您不用紧张、不用怕,会好的。”
什么叫选择性缄默?
缄默,顾名思义,就是不说话。选择性缄默,就是有选择地在某些情境下不说话。比如,在熟悉的环境中言谈自如,在幼儿园或学校,或在人多的地方,在陌生人面前沉默不语。这里说的选择,有时候也不是有意而为的,而是无意间发生的。孩子出现选择性缄默的时候,往往伴随敏感、焦虑、退缩或抗拒等情绪。选择性缄默多发生在3~5岁的学龄前儿童身上,其中女孩居多。就是说,出现选择性缄默之前,孩子已经学会说话,具备了正常的语言能力。而且,这样的孩子一般智力正常。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性格因素。出现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往往性格敏感、胆怯、孤僻、懦弱、脆弱,或者由于过度溺爱,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精神刺激。出现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往往是经历了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受到惊吓,感到恐惧,导致精神紧张,在某些情境下就不说话了。
很明显,也是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晓敏的选择性缄默。就是说,除了性格因素之外,父母的冲突,父亲的粗暴,都是导致晓敏不说话的精神刺激因素。
自我保护。其实,选择性缄默,是孩子为了适应环境、应对外界情境的一种行为表现和行为反应,也可以说是孩子在某些情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因此,除特殊情况外,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其他精神行为异常,一般的选择性缄默不算病态行为,而是一种适应行为。就是说,选择性缄默,只是一种行为表现,不是病。所以,也不能把选择性缄默叫作选择性缄默症。
心理对策:用心理疗法+行为疗法帮助孩子
晓敏母亲松了口气:“不是病我就放心了。那怎样让孩子正常说话呢?”
气氛轻松下来了,我把晓敏和奶奶请了过来。我似乎无意实则有意地跟全家人聊起了轻松的话题。在说笑中最后我聊到晓敏:“听妈妈说你特别喜欢说悄悄话,咱做个悄悄话游戏好吗?用悄悄话告诉马老师你叫什么名字,不让你妈妈听到,只让马老师听到,就算成功。来,咱们试试?”
晓敏忘记了紧张,看看妈妈,贴近我悄悄说:“我叫晓敏。”
我肯定地说:“好,妈妈没听到吧?马老师听到了,你叫晓敏,对吧?”
晓敏笑了,点点头。
我说:“马老师也说一句悄悄话,晓敏是好孩子。听到了吗?”
晓敏情不自禁说:“听到了。”
我回应说:“可是你妈妈没有听到,告诉你妈妈马老师说了什么……”
晓敏高兴地跟妈妈说:“马老师说我是好孩子。”
我夸赞说:“好,再告诉奶奶。”
晓敏的声音变大了:“奶奶,马老师刚才说我是好孩子。”
这时候的现场对话,已经从悄悄话转成了正常的说话。看到晓敏的样子,我们都开心地笑出了声,奶奶更是把晓敏搂在怀里笑个不停。
让奶奶带晓敏回避后,我和晓敏母亲继续做交流。
晓敏母亲还在兴奋中:“没想到,孩子刚才能正常说话了。”
我解释说:“刚才的现场游戏,用了心理学上的两种疗法,一是心理疗法,二是行为疗法。
“心理疗法就是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化解孩子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行为疗法就是创造交流的情境,自然地诱导孩子说话行为,并及时给予鼓励。
回去后,你们可以继续这样做,不要着急,不要责备,更不要强调孩子的‘不说话’,只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帮助孩子,孩子慢慢就会自然而正常地说话了。”
就晓敏的情况,还需要做好几方面的事情:
√就家庭方面说,要消除引起晓敏精神紧张的因素。为此,父母好好沟通,共同努力,不再当孩子面吵架,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
√就幼儿园方面说,家长跟老师做好沟通,请老师在最近一段时间给晓敏点特别关照,暂时不要强求晓敏说话,但发现晓敏说话了要多给鼓励。
让人欣慰的是,晓敏一家与我告别的时候,听妈妈奶奶跟我说再见,晓敏也不知不觉间扬起小手,跟我说:“再见。”奶奶高兴地抱起了晓敏。
几天后,晓敏母亲发来微信,晓敏的情况好多了,在幼儿园也说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