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无小事,尤其是孩子。但是有些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会无意地犯一些错误。
错误1
用药物预防流感
用利巴韦林(病毒唑)喷剂、板蓝根、口腔消毒液等预防流感的效果并未得到证实,而且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错误2
抗生素使用不当
1.滥用抗生素。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概率,导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却无药可用,因为细菌都被“训练”得已经不怕它们了。
2.全盘拒绝抗生素。如果医生明确诊断孩子是细菌感染并开具了抗生素,就应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以免耽误病情。
3.孩子症状刚好就立即停用抗生素。比如医生开了5天的抗生素,孩子吃了3天病情好转就不再吃了。要知道,抗生素没用足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
4.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抗生素。抗生素治疗细菌性感染是一个逐渐起效的过程,需要2~3天才能看出效果,并不是吃一次就能立竿见影,不要因为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就停药或换药。
5.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第三代、第四代抗生素并不见得比第一代、第二代好,没有谁比谁更厉害一说,不同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不同,需要不同的抗生素。
错误3
多种药同时吃
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多吃几种药,孩子的病好得快。要知道,大部分药都需要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而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多药同服容易损伤肝肾。
如果确实需要多药同服,应采用正确的方法。例如,当需要中药和西药同服时,一般间隔至少1个小时。
错误4
不看药品成分
不看药品的成分容易重复用药,甚至造成药物过量而发生毒性反应。
例如,用于退烧的对乙酰氨基酚,可存在于多种复方感冒药中,如果吃了单一成分制剂的对乙酰氨基酚,又吃了其他复方感冒药,就有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服用过量,导致孩子肝脏损伤。
错误5
给孩子吃成人药
有些家长会将成人药减半给孩子吃。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童的肝脏还没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解毒能力不如成人,肾脏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也不如成人,而且,儿童大脑的血脑屏障功能还没发育完全,不能阻止某些药物对大脑的伤害。所以,儿童用药更要谨慎。
错误6
搞混药名
一项“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的用药错误是因搞混药名所致的。
例如儿科常见的“泰诺林”和“泰诺”,虽然一字之差,但成分却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仅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用于退烧;后者则是复方药,含有4种成分,除了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用于感冒的对症治疗。
错误7
不仔细看剂量单位
药品有不同的剂量单位,比如,抗过敏药西替利嗪的滴剂,对2岁以下儿童每次的剂量是0.25毫升,相当于2.5毫克的有效成分,有些医生就习惯写成2.5毫克。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剂量单位,把2.5毫克错看成2.5毫升,给孩子服用就会达到中毒剂量,严重者会导致死亡。“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话用于形容用药安全一点也不为过。
错误8
买药听朋友推荐
每个孩子的年龄、身体发育不同,生病的原因也不一样,由医务人员来确定孩子需要用哪种药才是安全可靠的,而不是听他人推荐。
错误9
保健品随意吃
现在很多儿童保健品做成糖果的味道,孩子很爱吃,比如多种维生素,家长往往认为维生素多吃点没坏处,孩子爱吃就多吃几颗吧。其实,保健品吃多了也会中毒,所以一是要按推荐量给孩子吃,二是要把保健品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以免孩子自己拿了当糖吃。
错误10
进口药一定好过国产药
有些家长认为进口药比国产药好,喜欢网购进口药,这其实有风险。由于语言障碍,很多家长不了解国外药品的真正用途和用法用量,并且由于网上的商家缺乏监管,也很难从商家处及时获得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这些都是用药隐患。
特约编辑 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