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心理服务互动平台的构建

摘要: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心理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在区域范围内,亟需创新心理服务机制,以更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家长教育所需、服务教师专业成长。为此,宁波市研发了“甬心伙伴”心理服务互动平台,在微信小程序端提供全面、多层次的心理服务,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心理健康;心理服务;自助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4-0066-03

当前,微信已成为当下师生及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工具[1]。微信小程序不需另外下载,有使用更便捷、操作更简单、功能更强大、服务面更广等优势。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心理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区域范围内亟需创新心理服务机制,更好地服务学生、家长和教师。对此,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设计与开发了“甬心伙伴”小程序,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以及全面、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搭建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心理互助自助的平台,拓展了区域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新途径。

一、因需而供:构建心理服务互动平台的现实依据

(一)师生与家长的需求

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心理问题出现低龄化、隐匿化的趋势,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呈上升趋势[2]。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养育知识,盲目攀比、施压,家教方式简单粗暴,“身心同健康”意识缺乏,对心理问题存在“病耻感”,家庭教育技术有待提升。

(二)教育政策的要求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和渠道,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性心理科普。因此,亟需以学生喜欢、乐于接受的形式传播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同步进行。

(三)线下心理服务存在局限

传统的学校心理服务往往存在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学生可能无法便捷地获得专业心理支持。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和资源,无法提供全面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3]。由于学校的班级规模较大,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师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指导。此外,学生可能因为羞于表达或顾虑隐私暴露而不愿意通过本校心理辅导室等途径寻求帮助,这也限制了他们获得心理支持的渠道[4]。

(四)线上心理资源良莠不齐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心理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然而,这些海量心理资源的质量却参差不齐。心理学作为一门广泛涉及个体心理、社会行为和认知过程等复杂领域的学科,容易被人们用于解释个人经验和主观观察结果。由于非专业人士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其所发布的心理资源往往无法满足师生、家长的真实需求,甚至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困扰[5]。

二、把握原则:构建心理服务互动平台的基本考量

(一)专业性

为了保证心理服务的专业性,平台运营团队成员须具备必要的背景和资质,积极参加专业技能提升培训,不断更新和提升专业素养。同时,平台方也要积极设立专业审核团队,对科普文章、微课等进行严格审核,以确保内容的合法性、科学性和准确性,防止传播误导性信息和伪科学观点。

(二)安全性

为确保隐私和保密,平台需设立严格的隐私政策和保密制度,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咨询内容,确保学生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心理咨询。普通学生可以直接登录微信,免去填写相关信息带来的不便。有匿名需求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行调整头像和昵称的方式实现匿名。

(三)丰富性

平台力争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服务和资源,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包括心理教育课程、在线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评估、心理自助训练等。

(四)互动性

平台力争提供具有互动性的功能和工具,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互动。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与入驻平台的“甬老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分享经验,获得支持和建议。平台还可以组织在线互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三、全面服务:心理服务互动平台的整体设计

(一)课程服务体系

平台已建立了完善的课程体系,面向对象包括家长、教师、学生,内容主题涵盖各种心理主题,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等。在学生成长板块,提供了校园心理剧、“聚成长”、心理微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在家长提升板块,提供了“给父母的28堂心理课”“天天父母成长学院”“读父与子家教经”等家长易于接受的课程;在教师发展板块,提供了心理健康示范课、公益心理讲座等教师发展所需的课程。每节课都精心打磨,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传递科学、准确的心理知识。

(二)自助训练体系

平台建立了一套心理训练系统,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实践心理健康技能,提升心理韧性,改善心理和情绪状态。提供音乐放松、心理测试等自助训练项目,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心理放松和自我探索。其中,音乐放松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音乐、冥想和放松练习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舒缓情绪。

(三)心理辅导体系

平台中有线上线下的心理咨询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预约系统在线填写资料,预约心理咨询师面对面咨询,也可以通过文字、语音或视频的方式在线上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咨询者缓解焦虑、减轻压力、解决情绪困扰等心理问题,这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专业心理建议。相比传统的面对面心理咨询,线上咨询更加高效、便捷,更有私密性,不受时空限制。

(四)心理支持体系

“8585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热线”提供24小时热线咨询,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温馨支持,用户可直接在小程序端“一键呼叫”热线电话,确保及时、便捷地得到帮助。“心理地图”提供了全市的心理服务地图,用户可直接查询相关信息,及时求助。平台提供了心理测试功能,可让学生自主测评,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四、优化提升:心理服务互动平台的未来展望

(一)提升平台定位,优化功能设计

“甬心伙伴”面向全市学生、教师及家长,提供了一套以心理预防为主旨,集预约、预防、测评、训练、转介等于一体,以自助和互助为主要手段的智能一体化心理服务互动平台。学生、家长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在“甬心伙伴”享受免费的心理服务。平台将继续升级内容,力争提供更精准、更及时有效的线上心理服务。

(二)突出团队建设,打造专业队伍

“甬心伙伴”微信小程序由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开发、运营和管理,中学组建了“甬老师”团队,吸纳了各个区县内优质的心理专家和教师作为“甬老师”入驻“甬心伙伴”。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心理服务队伍,累计服务师生家长3.6万人次。团队成员均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专业背景、受过系统的督导培训,他们用有温度的专业力量,为有心理困扰的中小学生提供公益心理支持。中心组织了一系列的督导、研训等专业能力提升活动,提高“甬老师”团队认同感、工作价值感。

(三)坚持价值导向,提升服务质量

平台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专题微课、心理支持和自助训练等服务均经过严格审核,保证质量。力争满足用户不同需求,帮助他们获得科学、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指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甬心伙伴”的推广运用,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优势,整合各类心理资源,提供了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助力宁波市学生心理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可及度不断提升,让可靠的心理服务随时随地、触手可及。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平台功能,改进用户体验,进一步满足师生及家长的需求,借助新技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萍. 基于Android的在线心理健康平台设计与实现[J]. 软件导刊,2018,17(11):108-112.

[2]明志君,陈祉妍. 心理健康素养:概念、评估、干预与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12.

[3]刁佳玺,罗子懿,文雯等.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5):23-25.

[4]孙娜,张浪,唐柏林.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3):130-134.

[5]肖汉仕. 中小学生心理自助、互助意义与要求探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