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和家庭作为高中生成长的两个重要微系统对学生的生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增强高中生的生涯适应力。本研究探讨并开发高中生父母积极教养校本课程,该课程包括教养观念、亲子沟通、夫妻沟通、父母自我关怀和生涯指导五个部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促进高中生的生涯适应力。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家长的经验,以贴近家长的实际为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父母积极教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4-0022-05
一、问题提出
2019年,广东省的新高考改革确定了“3+1+2”选科方案,这一改革将高考科目的选择提前到了高一。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新高考改革一方面意味着自主选择权的增大,另一方面也伴随着选择难度的提升。因此,普通高中学校需要承担起为高中生提供生涯教育的任务。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孩子面对选科选专业等生涯发展任务时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家庭相关因素对个体的生涯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3]。其中,父母教养方式这一家庭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曲可佳[5]的研究指出,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可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生涯探索行为;雷俊杰[6]的研究也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关爱因子能够正向预测中职生的职业成熟度。在前期研究中,我校2819名高中生参加了“生涯适应力”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能正向预测总体生涯适应力及各项因子,说明父母增加积极教养行为可有效提升高中生的生涯适应力。因此,在高中生生涯教育中,促进高中生父母的积极教养行为,可以作为提升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重要途径。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7]的生态系统理论,家庭和学校两个微系统的良性互动会对青少年的人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家校协同共育是促进高中生生涯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研究从家校共育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父母积极教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提高高中生的生涯适应力。
二、高中生父母积极教养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高中生父母积极教养校本课程的目标开发
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随着子女的成长,家庭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子女进入青春期时,家庭会进入新的阶段。在新阶段中,亲子之间曾经的相处模式不再适用,家庭的主要矛盾将会集中在“亲子冲突”上,同时,处于中年期的父母还可能会面临“中年危机”,此时家庭急需探寻新的相处模式与家庭规则。因此,在父母积极教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加强家长沟通技巧的训练,促进亲子关系,将改善家庭氛围作为目标之一。
按照美国生涯规划大师Donald Super的观点,高中生正处于15~24岁的生涯探索期,需要在了解自我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作出适合自己的生涯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高中生面临着选科、选专业、选大学甚至选职业等生涯发展任务,然而这对于极少关注生涯规划主题的高一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本课程还将聚焦于提升家长对孩子生涯发展的教育指导能力,改善家庭在生涯教育方面的支持功能。
最后,父母积极教养校本课程主要运用家庭教育理论设计教学课程,并通过系列教学方法引导父母掌握相关的积极教养知识和管教技能,提高父母的教养能力和信心,从而帮助家长在实际的家庭情境中运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和子女进行日常交流和互动[8]。从实践层面来看,本课程也将着重帮助高中生父母建立积极教养观念,掌握有效的教养策略,改善教养行为,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胜任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高中生父母积极教养校本课程的内容开发
根据高中生父母积极教养校本教材的目标,课程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教养观念、亲子沟通、夫妻沟通、父母自我关怀、生涯指导。课程内容包括线上微课和线下团体辅导两种形式(见表1)。
1.教养观念
父母教养观念直接影响着父母的教养行为,从而间接地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9]。杨丽珠和吴文菊[10]把父母教养观念定义为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发展的认识和期待,以及在孩子教育这三个角度上的认识和观点。鉴于此,课程主要设计了四个课时的内容,引导高中生父母树立科学教养观念。
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在孩子进入青春期这一新的人生阶段时,上一阶段中家庭内部运行的家庭规则、教养模式往往不再适用。新阶段中家庭面临着孩子自主和独立问题的挑战,亲子双方各自面对的任务和角色也会随之发生调整和转换,因此,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角色和之前的家长角色会有所区别,教养儿童和青春期子女的方式自然需要调整。所以,高中生父母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就是调整教养方式,掌握新阶段的教养观念,发展家庭的新规则,促进家庭系统进入新的稳态。
以“家的周期与边界”这一主题活动课为例,课程一开始就通过视频“包宝宝”引发父母对于与子女边界的思考;然后通过“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讲解,让父母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是需要随着家庭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的;紧接着通过绘制不同时期的包宝宝“家谱图”,让父母们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增加对每一位家庭成员责任与角色的理解,并思考应该如何跟随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调整现阶段的亲子距离和相处模式;最后则以一篇《目送》让家长们重新思考在这一段亲子旅程中,父母应该要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一节主题活动课的重点是让高中生父母合理认知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而调整教养观念。
2.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的顺畅与否直接影响着亲子关系的质量。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处于家庭转换期的亲子双方可能会由于没有及时调整到适合的相处模式而产生摩擦,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急剧减少,亲子之间原本的亲密程度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基于父母的现实困扰,主要设计了四个相关主题以协助父母促进亲子有效沟通。
孩子从儿童期成长到青春期后,会开始对自主权产生要求,故而父母与儿童期子女的“旧有”沟通方式和经验已经不能迁移到与青春期子女的沟通中,这也意味着沟通方式需要作出调整。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渴望独立和自主,然而此时他们依然需要来自家庭的支持,所以开发亲子沟通课程可以协助高中生父母重新探寻新的沟通方式,促进亲子之间相互理解。
以“有话好好说”这节课为例,课程一开始就以“你听我说,角色扮演”让家长们通过角色扮演增加对自身和孩子的了解,同时通过换位思考感受现阶段亲子沟通的困境;紧接着,引导家长们探索亲子沟通不顺畅的原因,并从原因入手再一次认识到家庭的共同成长需要改变亲子沟通模式;最后引导家长们学习和了解非暴力沟通模式,并通过现场情景演练,带领家长们掌握非暴力沟通四步骤。不过对于父母来说,长久的沟通模式已经形成,改变并非易事,因此,课程最后还通过布置“罗列优点”的家庭作业,引导父母换个角度看孩子,从了解孩子、重建关系开始,开启亲子沟通的良性方式。
3.夫妻沟通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在家庭系统中,某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或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结果,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良交互方式会引发家庭中的矛盾和问题[11]。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作为家庭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当家庭系统中的夫妻关系产生矛盾的时候,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影响,甚至整个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都会产生变化。因此,夫妻关系是家长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按照家庭教育理念,在家庭中夫妻关系处于首位,而良好的夫妻关系往往能够带来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当家庭进入养育孩子的阶段,夫妻二人系统就变成三人系统,夫妻双方除了抚养孩子外还需保持夫妻亲密关系。然而,在中国的大部分家庭中,三人系统的家庭往往会将亲子关系置于家庭首位,忽略了对夫妻关系的维护,如此一来,当夫妻双方出现矛盾时,往往也会把孩子牵扯进夫妻矛盾之中,导致家庭氛围进一步恶化。而这也正是高中生父母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因此,校本教材内容中还设置了夫妻亲密关系主题。
以“夫妻恩爱的秘诀:夫妻吵架的艺术”这一节微课为例,通过共情夫妻在生活中的争吵,引导家长们把每一次吵架变成让彼此更懂、更爱对方的契机,接着讲解“建设性吵架”方式,引导家长跳出一元思维,建立二元思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增进沟通从而促进夫妻关系的亲密度。
4.父母自我关怀
养育青春期的子女并不容易,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正面临着自我同一性的困扰,同时还需要完成人生新阶段的种种任务和挑战,他们的情绪波动如同狂风骤雨,而要与处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人生阶段的青少年相处,无疑会增加父母和家庭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为家庭系统中一方的变化,家庭规则、亲子之间的相处模式都需要重新调整,很多父母无法合理认知这些变化和挑战,甚至会将这些家庭系统发生的正常变化和挑战归咎于自身,认为是自己作为父母的不良教导引发了家庭系统的巨变,从而产生内疚、自责情绪,因此,共情父母,关怀父母也很重要。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Matthew Sanders教授及其同事所开发的父母积极教养课程(Triple P,即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建议并鼓励家长将亲子教育建立在关爱自我、满足自身需要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础之上[12]。通过设置自我关怀课程不仅可以减轻父母面对亲子冲突的无力感和焦虑感,还可以通过引导家长们获得温暖与支持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以“拥抱生活,自我关怀”一节课为例,团体热身阶段首先以“家长职责雕塑”让父母反观自己一直以来的职责与压力;紧接着,团体转换阶段呈现出“自我关怀的内涵与意义”让家长进一步深化对自我关怀的认识;团体工作阶段,课程通过“正念品橘”和“自我关爱瓶”引导家长们思考和分享如何在繁忙的家庭和工作生活中照顾好自己;团体结束阶段通过治愈短片《你好,陌生人!》和“给自己写一封情书”活动再次引导家长们“少一些对自己的批判,多一些对自己的关怀”,鼓励家长们充分滋养自己的生命,更好地给予孩子和自身成长的力量。
5.生涯指导
生涯指导模块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家长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提升家长在孩子选考、专业、职业选择上的生涯指导力。
我校从2017年开始实施生涯教育,高一年级开设了生涯课程以及全校性的生涯实践体验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对于完善的生涯教育来说,校内生涯教育资源依旧相对匮乏,其中最大的生涯教育困境就是校内的生涯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和孤立,生涯课堂和真实社会之间依旧存在一堵围墙,无法在整体上形成良好的生涯教育生态。而高中生的家长在职场打拼几十年,有着深厚的职业经验和资源,但因为亲子关系等方面原因,家长的职业资源往往不能充分地为孩子的生涯发展服务,因此,家校共育模式可以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对孩子的生涯教育,引导家长将自身的职业资源与孩子的生涯发展需求进行结合,调整、优化、提升家长的生涯指导力,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涯困境并作出更加有效的生涯指导和反馈,切实培养孩子的生涯适应力。
以“高中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生涯教育”这一节微课为例,首先,引导家长认识生涯教育的现实意义;其次,通过认识家庭中影响孩子生涯发展的三个因素,让家长看到父母提供的情感支持和创设的良好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的生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最后,帮助父母掌握助力孩子生涯发展的三个关键行为,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四、对高中生父母积极教养校本课程实施的思考
(一)课程实施要充分尊重家长的经验
设置家长课程的出发点是给予家长支持,为家长服务,因此家长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
在教材实施过程中,除了提供家庭教育理论与教养方式的指导,还需要切实做到尊重家长的经验,为家长赋能。首先,家长们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无论过往经验是否成功,都是家长教育实践探索的结果,尊重家长的经验意味着接纳,不对家长的经验做任何评判,这对于在亲子教育过程中遭遇挫败倍感压力的家长来说是一种共情。其次,尊重家长经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和建构安全平等的团体氛围,而相互支持、尊重的团体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家长在课程中进行分享和自我暴露,调动家长参加课程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着团体辅导的实施效果。最后,对家长的教育经验保持积极关注,引导家长从过往的失败经验中重新建构出新的、积极的可能性,为家长赋能,充分提高家长们在亲子教育中的自我效能。总之,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灵活把握课堂弹性,让家长在课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同,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课程实施要以贴近家长的实际为原则
高中生家长对于家庭教育往往存在很多实际困扰,因此,课程内容要贴近家长的实际需求,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让家长在课程中获得解决实际困难的方案,并最终能够在家庭教育的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实践,从实践技能上提高家长的积极教养胜任力。
由于存在困扰,家长对参加课程学习往往怀有充分的动力,然而家长也切实在承受着生活、工作等各种压力,因此,课程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家长的实际困难。首先,形式上要努力拓宽家长参与课程的途径,如采取线上微课和线下团辅、线下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家长可以灵活选择参加学习的方式;其次,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安排在家长接送孩子的前后两个小时内,如此一来就可以方便家长们安排时间,尽可能提高家长的参与度。
(三)课程实施要激发家长的生涯指导力
生涯教育需要家校协同开展,激发家长的生涯指导力,这不仅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整合和开发家长的生涯资源,还能够构建学校良好的生涯教育生态环境。家长们的生涯指导力不仅体现在对生涯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上,家长对自身职业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也是家长生涯指导力的具体表现。
部分家长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中不仅拥有非常高的职业成就,而且对所处行业的职业规划也怀有深刻理解,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层面可以创造家长多元生涯指导平台。比如开设“家长生涯大讲堂”,让高中生更加便捷地获取生涯职业信息,促进学生和家长的生涯交流;也可以通过“职业体验日”创造学生生涯实践体验形式,引导家长将自身行业资源创建为职业实践体验平台,让学生们真正在实践过程体验职业细节。
参考文献
[1]邓林园,熊玥悦,梁洁姗,王凌霄. 基于家校合作的高中生生涯课程体系建立及有效性验证[J]. 教育科学研究,2020,(4):35-44.
[2]傅安国. 我国大学生生涯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C].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心理学会,2013.
[3]王震. 中职生生涯规划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以开封市中职生为例[D]. 开封:河南大学,2015.
[4]史慧颖,苏秋涵,郭大贤,范丰慧.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影响: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及干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6):15-18.
[5]曲可佳,邹 泓.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行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5):500-506.
[6]雷俊杰.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自立人格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D].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5.
[7]李小玲,高中家校共建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6):45-47.
[8]刘 洋,郭明春. 父母积极教养课程及其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适应[J]. 心理科学,2020,43(6):1376-1383.
[9]唐袁玲. 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与幼儿自尊的关系研究[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
[10]杨丽珠,吴文菊.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杜礼凤.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介入夫妻关系调适个案研宄[D]. 重庆:西南大学,2022.
[12]Matthew R. Sanders,Carol Markie-Dadds,Karen M T Turner. Facilitator's manual for Group Triple P. Brisbane,Australia:Triple P International Pty. Ltd.,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