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优点,引导“问题儿童”实现自我成长

关键词:换位思考;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4-0079-02

“小D在英语课上玩口罩!”“小D升国旗时不摘帽子!”“小D又把零食带来学校!”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小D便经常无视校规校纪,三天两头被任课老师们批评,但他我行我素,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愈发“任性妄为”:动不动就发脾气怒吼、推人,仿佛一棵全身带刺的枣树。对此,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既然批评教育起不了作用,那我就尝试其他方法。我找到小D的父母了解情况,还从他的幼儿园老师处侧面打听,结合平时自己的观察和任课老师的反馈,总结了小D“浑身是刺”性格的形成原因:其一,长期简单粗暴、溺爱式的家庭教育,使小D形成了任性直率、不受拘束的性格;其二,小D内心敏感,容易愤怒和自责,易冲动,对人的防备心强。

更全面地了解了小D的情况后,我决心改换其他教育方式。某天,小D的同桌小A向我告状:“老师,小D说脏话骂人!”我在课后请小A和小D到办公室还原事情经过,小A呈上了“罪证”——一张小D写的脏话小纸条。我见小D没有一点愧色,一副“你能拿我怎么办”的样子。对此,我先安抚了小A,然后单独找小D谈话。

我语气平和地问:“为什么要骂人?”小D不吭声。我故意把纸条上的名字改换成小D:“哈哈,小D长得像猪。”然后问:“听我这么说,你心里舒服吗?”小D老老实实地说:“不舒服。”我放柔了语气:“小D,其实你如果能和同学们好好说话,一定会有很多同学愿意和你做朋友的。”“老师,真的会有同学愿意和我做朋友吗?”小D急切地问。那一刻我意识到,小D虽然表面无动于衷,但内心却无比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于是我语气温和又坚定地说:“会!当然会!老师这就送你一个魔法小妙招。”我拿出了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画出一个表格(见表1)。

这天中午,我和小D就这样填写表格,有时他答不上来,我会引导他。表格越写越长,小枣树仿佛也越长越高。

第二天,小A高兴地跑来告诉我:“小D居然和我道歉了,还送我一块水果味的橡皮!”我心里十分高兴:看来“换一换”的魔法开始见效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决定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以这个小改变为起点,进一步带动更多的小改变。课间,我装作不经意地问小D:“小A今天似乎特别开心,听说有人送了她一块橡皮。”小D高兴地答:“是我送给她的!昨天您教了我换一换的方法,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我立刻夸奖他:“你的道歉和礼物让小A特别开心。到处说你是个特别好的同桌。”小D认真地说:“老师,小A也很好,她字写得好,还经常帮助同学……”就这样,我和小D达成了一致,这棵“带刺的枣树”仿佛在茂密的枝叶间抽出了动人的小花,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

接下来,我在班级中设置了一面“夸夸墙”,鼓励大家夸一夸身边的同学。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而在夸夸墙上,小D也慢慢变成了“常客”:小D,今天早读你进步最大,希望明天还能看见你认真早读的样子;小D,谢谢你帮我捡起了地上的书;小D,今天我们俩吃饭都是最快的……我也一次次通过赞美不断给予小D关注,对其已然具备的正向行为进行强化,进一步激发他面对问题的勇气,帮助他逐步形成有效的行为策略。

此外,我也经常在微信里、电话里和小D的爸爸妈妈分享他的进步,并向小D的家长们推荐了《正面管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等家庭教育书籍。在班级群中积极推送专家对于亲子关系处理的讲座,在家长学校时邀请家长们参加茶话会,分享交流育儿心得。慢慢地,不仅小D变了,他的家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D的妈妈开始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主动承担了一个反诈小品从确定主题到找资料写剧本的任务,还多次来校排练节目。那次的小品演出非常成功,不少人都夸赞小D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让孩子绽放出从未有过的自信神采。这棵带刺的枣树终于结出了甜甜的枣子,品尝到了甜蜜的成功滋味。演出后不久,小D迎来了十岁生日,他邀请了小品组的所有同学一起庆祝。看到朋友圈照片中笑靥如花的小D,我也送上了真挚的祝福。

如今,大家看到了小D的点滴变化,都从心底接纳了他。小D这棵小枣树可能还会再露着尖尖的刺扎人,但是我相信,如果能少一点偏见和排斥,多一点关爱和引领; 少一点批评和训斥,多一点肯定和赞美; 少一点粗暴和武断,多一点倾听和智慧,小D以及和小D类似的小枣树们终能茁壮成长,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