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学生由于情绪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增多,关注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采用2018年PISA官网发布的中国四地学生的调查数据,系统探究中学生感知的家长情感支持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及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中学生感知家长情感支持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竞争动力和失败恐惧在中学生感知的家长情感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关键词:家长情感支持;生活满意度;竞争动力;失败恐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2-0022-05
一、引言
教育的终点是“育人”,使学生茁壮成长,体会到生命的美好是教育最基本的目的。然而由于学业压力、同伴危机、家庭失衡等因素,当前我国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PISA2018的数据,我国四省市学生生活满意度平均分(6.64)低于OECD平均分(7.04),在参加测评的国家中位居61[1],并因此引发诸多危机事件。
从20世纪美国发布科尔曼报告以来,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家庭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基于父母支持视域,Farkas[2]强调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根底和补充,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超越学科学习——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全球报告》中提出:父母与教师的支持能显著预测学生学习效能感,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学习目标[3]。我国于2021年10月,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不仅以法律法规明确家庭教育包括“亲子陪伴、共同参与和尊重差异”等情感支持,更彰显家庭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与功能。
社会生态理论认为“人在环境中”[4],个人的行为和心理受包括宏观系统、中间系统等生态系统在内的五大系统的影响,其中,家庭与学校作为与个人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微观系统,对个人的生活满意程度影响巨大。而当前这方面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校和同伴对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上,对于父母情感支持方面的研究关注度稍显不足。因此,本文从父母情感支持出发,探究其对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内在机制。
(一)中学生感知家长情感支持与生活满意度
原生家庭是孩子成长所根植的土壤,家长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是青少年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家长情感支持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获得成长动力、感知生命美好的重要来源。中学生感知家长情感支持是指中学生所能感知到的来自父母的爱护与照顾[5],属于社会支持范畴,个体通过父母的倾听、理解、宽容、接纳以获取自身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良好情感体验,能够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支持并与之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6]。有研究指出,家长情感支持对提高学生生活满意度和学校归属感至关重要[1]。张佳慧、辛涛[7]指出家长情感支持正向预测学生的积极情绪。卢春天、李一飞、陈玲[8]指出,相较于经济投入,父母情感投入更能提高子女教育获得。吴帆、张林虓[9]指出青少年感知父母情感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其行为。
由此,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中学生感知家长情感支持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二)竞争动力的中介作用
竞争动力是指学生享受竞争并将竞争作为激发自己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果的动力的态度。
一方面,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青少年所处的环境都存在天然的竞争。有学者指出,在教育领域,良好的竞争能有效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力[10-11],如果目标明确,竞争还会让学生收获兴奋和愉快等良好的情感体验[12]。王玥、许志星[13]通过研究提出竞争与合作型的学生成绩较好,生活满意度较高,有明确的人生意义,自我效能感最强。另一方面,学生良好的竞争动力离不开家长的情感支持。心理学家伯利纳的实验证明,外界的激励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获得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对自我的能力评价越高,即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越自信,具有更高的竞争动力[14]。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理论也显示,可以通过影响青少年的期望和情绪从而影响其学习动机和竞争心理。
由此,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竞争动力在感知家长情感支持对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
(三)失败恐惧的中介作用
失败恐惧是一种负面认知,Atkinson[15]认为,失败恐惧是一种在成就情景中逃避自我表现和意志努力的倾向或感受失败带来羞耻的能力。
一方面,根据自我价值理论的动机分类,失败恐惧高的学生可能会在学习活动中采取消极的态度以避免降低自我效能感和获得负面评价。Martin[16]指出失败恐惧会增加焦虑水平、降低学习动机并减少情绪弹性。更有研究指出严重的失败恐惧可能导致厌食症、焦虑和抑郁等[17],严重降低学生生活满意度。另一方面,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生活满意度,其中家庭作为与青少年相联系的微观系统,作用巨大。有多位学者研究表明,父母亲情感温暖与失败恐惧显著负相关[18]。
由此,提出第三个研究假设:失败恐惧在感知家长情感支持对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一个中介模型,如图1所示。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是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进行的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评价项目。从2000年开始,每三年进行一次测评。我国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四地参与了PISA2018的测试,本研究使用此次数据,学生总数据为12059个,剔除相关问题缺失数据的个案后共11857个,其中女生5692人,男生6165人,男女比值为1.08。
(二)变量描述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学生生活满意度,来自PISA2018学生问卷设计的ST016“总的来说,这些天你对自己的整体生活有多满意”,让学生用0~10分来评价自己的生活满意度,0~4分为不满意,5~6分为较满意,7~8分为中等满意,9~10分为非常满意。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感知家长情感支持,使用PISA2018学生问卷中EMOSUPS“学生感知到的家长情感支持”作为该变量的描述。
本文的中介变量一为竞争动力,使用PISA2018学生问卷中Q181“享受竞争环境、追求表现优于他人、竞争激发学习动力”三个题项,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同意=3”“非常同意=4”,各题项得分合计。经过数据处理后得到家长情感支持指数,为连续量表,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07。
本文的中介变量二为失败恐惧,使用PISA2018学生问卷中Q183“忧虑他人评价、自我效能感降低、质疑未来规划”三个题项。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同意=3”“非常同意=4”,各题项得分合计。经过数据处理后得到家长情感支持指数,为连续量表,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8。
三、数据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各变量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除失败恐惧,各变量之间均两两显著正相关,失败恐惧与其他各变量之间均两两显著负相关。
(二)测量模型检验
在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前,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测量模型进行检验。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潜变量共有两个,分别为竞争动力(享受竞争环境、追求表现优于他人、竞争激发学习动力) 、失败恐惧( 忧虑他人评价、自我效能感降低、质疑未来规划)。每个指标在相应因子上的标准化负荷如表2所示。
(三)竞争动力和失败恐惧的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温忠麟和叶宝娟提出的基于结构方程的中介分析的检验程序检验竞争动力和失败恐惧的中介效应,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 Bootstrap 方法对各系数的置信区间进行估计。首先,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将父母情感支持作为自变量纳入模型,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良好,父母情感支持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显著。其次,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竞争动力和失败恐惧作为中介变量,结果显示模型同样拟合良好,CFI=0.960,TLI=0.934,SRMR=0.043,RMSEA=0.065,95% CI=[0.245,0.281]。如图 2 所示。中介效应 Bootstrap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四、结论与讨论
基于PISA2018中国四省市数据11857个样本构建中介模型,结果表明:
第一,感知家长情感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生活满意度。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领路人,是学生依恋和模仿的第一对象,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社会、情绪和行为的发展至关重要[19-20]。父母正向且被学生理解的情感支持有利于学生获得对生活的正向感知,发展积极情绪和心理韧性[6],良好的心理韧性有利于学生获得对抗失败的勇气和力量,从而降低学生的失败恐惧,进而增加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在面对生活的困难挫折时,感知家长情感支持较高的学生拥有更大的底气迎难直上,获得更强的竞争动机,从而增强生活满意度。
第二,竞争动力在感知家长情感支持对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感知家长情感支持有利于学生获得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动机,而这些恰好是构建竞争动力的力量来源。良好的竞争动力有利于学生在充满竞争的纷繁世界中获得生活满意度,保持昂扬奋发的进取心。本文探讨了竞争动力在感知家长情感支持和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表明良好的竞争动力是提高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三,失败恐惧在感知家长情感支持对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感知家长情感支持有利于青少年获得安全感,从而降低失败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提高学生生活满意度。本文探讨了失败恐惧在感知家长情感支持和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表明失败恐惧与感知家长情绪支持和学生生活满意度两两负相关。
五、研究启示
第一,推进父母情感支持研究,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教育学者应当继续推进家长情感支持对青少年影响的相关研究。朱小蔓[21]在倡导教师情感素质研究时曾指出,教育学者应当发挥作用以引导政策议程。目前针对我国父母情感支持的研究应当继续推进,并基于此为家长提供情感支持能力的相关培训和支持。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投入大部分集中在经济等物质资源方面,情感投入较少,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其教养方式往往是专制型或忽视型[22]。应当提高父母对于情感支持投入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成长。
第二,父母应多关注青少年情绪,提高可感知的情感投入。由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品格,中国大部分父母很少能大方地表达爱意。又由于儒家传统父父、子子的思想,许多中国父母都倾向于维持父母的尊严,从而难以平等地与孩子交流。有研究显示,良好的亲子沟通质量能促进农村青少年幸福感的提升[23]。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应当提高情感投入,而且应当注意情感支持的方式,以青少年可接受和可感知的方式,增加对青少年的情感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其成长,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第三,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指导,降低青少年失败恐惧,增强其竞争动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学校被认为是仅次于家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青少年的茁壮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作为青少年长时间生活与学习的场所,学校应当担负起相应责任,加强对青少年的动机引导,树立掌握趋近目标,引导青少年追求自身能力的完善与提高,降低失败恐惧,增强竞争动力,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24]。
第四,社会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青少年勇敢试错。个体作为社会的成员,势必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营造鼓励和包容的社会文化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和发展意识[25],降低青少年的失败恐惧,有利于青少年坦诚地表达自我,把追求真理作为成就目标,从探索世界本身中获得快乐,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贾瑜.学生幸福感:现状、影响因素及启示——基于PISA2018中国四省市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0(6):36-42.
[2]Farkas M S,Grolnick W S . Examining the components and concomitants of parental structure in the academic domain[J]. Motivation and Emotion,2010,34(3):266-279.
[3]黄忠敬.哪些因素导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又如何影响学生的表现?SSES全球报告:超越学科学习[J].上海教育,2021(26):26-35.
[4]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250-252.
[5]巢美红.高中生父母支持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积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D].广州:广州大学,2022.
[6]刘用存,龙越洋.心理韧性、父母情感支持与学生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基于PISA2018中国四省市数据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62-67.
[7]张佳慧,辛涛. 15岁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探讨——来自中国四川省PISA2018的证据[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5):11-19.
[8]卢春天,李一飞,陈玲.情感投入还是经济支持: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实证分析[J].社会发展研究,2019,6(1):50-67,243.
[9]吴帆,张林虓.父母参与在青少年行为发展中的作用——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21(12):57-66.
[10]Madrid L D,Canas M,Ortegamedina M,et al. Effects of team competition versus team cooperation in classwide peer tutor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7,100(3):155-160.
[11]Johnson D W,JohnsonR T. Instructional goal structure :Cooperative,competitive,or individualistic[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4,44(2):213-240.
[12]Clifford M M.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competition and goal setting in reward and non-reward condition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1971,39(3):11-16.
[13]王玥,许志星.校内合作与竞争行为对学生学业表现及幸福感的影响[J].教育科学研究,2023(7):68-76.
[14]曾荣侠.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4.
[15]Atkinson J W. 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 of risk-taking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Review,1957,64:359-372.
[16]Martin A.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resilience:Developing a model of student enhancement[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2,46(1):34-49.
[17]Conroy D E. Fear of failure:An exemplar for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sport[J]. Quest,2001,53:165-183.
[18]苏晶.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的关系:失败恐惧的中介作用[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19]Schleider J L,Vélez C E,Krause E D,et al.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nxiety in early adolescents:The mediating role of attributional style[J]. Cognitive Therapy & Research,2014,38(1):71-81.
[20]Soenens B,Park S Y,Vansteenkiste M,et al. Perceived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experiences:a cross-cultural study with Belgian and South-Korea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2,35(2):261-272.
[21]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2]黄超.家长教养方式的阶层差异及其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J].社会,2018,38(6):216-240.
[23]郭海英,朱婉灵,朱倩,等.亲子沟通与农村青少年幸福感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2):129-136.
[24]王雪,赫然,白湧沨.青少年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 [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97-101.
[25]张瑜,李宏翰.论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J].教育探索,2007(1):114-115.
编辑/卫 虹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