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问题”家长结盟

摘要:一名中职高二女生因与家庭沟通不畅,导致情绪低落、产生轻生念头,发生心理危机事件。针对学生的情况,心理教师及时介入开展危机干预,通过家校沟通,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方法,帮助学生寻找例外和资源,改变认知,调节情绪,改变家庭沟通模式,建立良好家庭支持系统,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关键词:危机干预;家校沟通;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2-0060-03

一、个案概况

某个周末,苗苗(化名)在QQ上留言:有没有可以测试抑郁症的问卷。职业的敏感告诉我,可能这个孩子需要帮助。

在我的询问下,苗苗叙述自己整晚失眠、睡不着觉,觉得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有轻生的念头等情况。于是,我们预约了第二天当面开展心理辅导。

巧合的是,在本周班级上交的“班级晴雨表”中,心理委员也汇报了此事,描述苗苗情绪莫名低落,有轻生念头和自残行为,经常失眠、莫名地哭。

苗苗,女,中职高二年级学生,班干部,做事认真、有责任心、办事能力强,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她都表现出色。通过班主任了解到,苗苗平时在班上比较活跃,经常喜笑颜开,这和她自述的“抑郁”状况相去甚远。通过辅导得知,苗苗父母离异,她一直与父亲居住,平时与母亲基本没有联系。父亲工作繁忙,两人交流较少,一交流她就容易发脾气,觉得父亲不理解自己。

该生在校人际关系尚可,周围有很多朋友,在班级说话也有一定的分量。当事人在班级成绩一般,所在班级学习氛围较差,同学基本都处于混日子的状态,苗苗对未来感觉迷茫。

二、辅导过程

(一)与来访者面谈,收集信息,评估风险

苗苗在朋友的陪同下,按照预约的时间来到咨询室,她戴着口罩,刘海盖在脸上,几乎看不出什么表情。当我示意她把口罩摘下来时,从她脸上似乎也看不出她的情绪。坐下来后,她没有主动和我交谈什么,基本都是我问一句她答一句,并且头一直低着,说话声音很小。

我征求她的意见,让同学离开,自己单独辅导,她拒绝了,说想要人陪着,但是倾诉的欲望很低,不愿意开口说话。我尊重她的情绪和想法,静静地陪同两个女同学坐在咨询室。最后,在陪伴的同学诉说心事的过程中,苗苗流下了眼泪,告诉我她会回去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给我。

第二天,苗苗一个人来到咨询室,依然戴着口罩,递给我一张纸。我打开纸,上面写着她晚上失眠的痛苦,以及关于轻生的念头,甚至还有相关的计划。我们围绕纸条上的内容展开探讨,评估了当事人的危机程度。苗苗自述经常会有轻生的念头,且基本都是在晚上,尤其是和父亲发生争吵后,甚至有几次走到河边准备实施自杀计划,最后因为下不了决心而放弃,自杀风险性较高。

这一次,苗苗谈及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说自己在小学时,父母经常吵架,并在家中看到了父母的离婚协议书,但那时一家人依然住在一起。平时与父亲不能沟通,听到他说话就会心烦,有时候明明自己要去做一件事情了,父亲还要唠叨和质问,尤其是在睡觉和玩手机这两件事情上,每天在睡前的提醒和质问,让苗苗觉得自己在父亲面前一点都不被信任。

(二)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家校沟通,提供心理支持

通过对苗苗的辅导与评估,发现他的自杀风险性较高,属于心理危机个案。我将此情况上报给学工处,并联系班主任,立即与家长取得联系。班主任在与苗苗父亲沟通的过程中,父亲一直说自己没有时间到学校,上班也不能请假,我们跟这位父亲说明了他女儿的心理状况和自杀风险性,父亲承诺会带孩子去心理门诊看看。但通过苗苗的反馈得知,父亲并未带她去医院,回家后只是说让苗苗少玩手机,有什么话就跟他说,不要跟老师说,凡事想开点,不要多想。

当了解这些情况后,班主任继续和他的父亲取得联系,父亲这一次承诺让姑妈到学校来。苗苗姑妈到学校听说此事后,对苗苗的状况特别担忧,也表示同情和理解。姑妈认为,苗苗自小父母离异,苗苗爸爸带孩子比较粗心,考虑问题比较简单,交流方式简单粗暴,再加上平时工作繁忙,侄女长期一个人在家,回家无人关心,家里没有烟火气,难免心理上会孤单,对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经过与姑妈的沟通,她说周末会带侄女去医院看看。

在与姑妈沟通后,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是苗苗在姑妈的陪同下去心理专科医院就诊,经医院评估诊断为重度抑郁。苗苗自述拿到结果时如释重负,终于可以证明自己不是矫情,不是没事找事,而是病了,应该可以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二是考虑到苗苗自杀风险性较高,并且通常是在晚上会有轻生念头,但家人和苗苗都不愿意住院治疗,为保障其生命安全,苗苗到姑妈家居住,由姑妈陪护。

三是由姑妈和苗苗父亲沟通,让父亲多关心关注苗苗的状态,改变沟通的习惯,不要动不动质问和怀疑,以增进亲子之间的信任感。

苗苗被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后,在家休养了近两个月。两个月的时间里,一直住在姑妈家,一方面,苗苗一直坚持服用药物,另一方面姑妈和姑父给予全身心的照顾,经常带着她散步、打乒乓球,苗苗的睡眠、情绪有了很大的改善,抑郁状况也有所缓解。

(三)定期心理辅导,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

苗苗复学后来到心理辅导室并没有戴口罩,穿着一件白色的卫衣,这和以往总戴着口罩、衣着以深色为主的状况截然不同,人显得精神了很多。

在辅导的过程中,心理教师以真诚的倾听和共情帮助她打开了心扉,她从一开始无法表达、简单应答,慢慢地发生转变,苗苗可以自如主动地表达内心感受和情绪。

(四)焦点短期辅导,寻求例外与资源

我们一起探讨了例外情况,“在什么情况下,你与父亲沟通时情绪状况会比较好”,苗苗表示当父亲尊重自己、考虑自己感受时情绪状况会比较好。比如苗苗曾经和父亲一起去走亲戚,她说感觉很尴尬,不想在亲戚家住,父亲没有强求,而是尊重她的意愿,最后住的宾馆。

通过探讨,苗苗感受到,和父亲的沟通并不是时时都充满火药味,父亲其实也有尊重自己感受和想法的时候。

帮助苗苗寻找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体会人际的关爱和支持。如“你在班上还挺有号召力的呢,每周的课前展示你都可以一次性安排两个人,你是怎么做到的?”“姑妈一听说这事情,就带你去医院并主动邀请你去家里住,在家这段时间一直照顾你生活、一起运动,姑妈对你很关心呢。”

(五)寻找成功经验,合理宣泄情绪

苗苗表露,有时候父亲唠叨自己的时候,内心真是很烦躁也很痛苦,甚至萌生过把爸爸杀了,再了结自己的冲动。我们一起探讨,曾经在父亲唠叨的情景下,自己是如何控制冲动情绪的。苗苗说有时候就听听音乐、玩会游戏让自己平静下来,或者想想白天和朋友在一起的开心事,可以让自己不那么冲动。

三、辅导效果评估

1.学生自我报告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学生自觉心理状态有所改善,情绪状态良好、睡眠情况有很大改善。

2.心理教师评价

学生通过药物治疗、心理辅导和在家调适,不仅衣着外观有很大的变化,也能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感受流畅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自我防御降低,表达和觉察力增强,自我心理的调适能力增强。

3.医院结果反馈

经过三个月的辅导,苗苗到医院进行评估,被诊断为轻度抑郁,抑郁程度有所减轻。经过了半年多的辅导,苗苗再次去医院,诊断书上结果显示:没有抑郁症状。

四、关于家校沟通的辅导反思

家校沟通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不能很好地开展家校沟通,联合“问题”学生背后的“问题”家长,心理辅导很难收到实质的效果。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家长经历了否认—被迫接受—自责—精心照顾—放松—迷茫、疑惑的历程。需要把握每个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

在否认阶段,教师客观地向家长描述孩子的心理现状,并向家长说明心理危机状态对学习、生活和未来成长的影响,让家长了解并重视孩子的心理危机;向家长介绍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以往类似案例辅导的成功经验,降低家长的焦虑感,增强对战胜心理危机的信心;给予家长指导,提供解决心理危机的方法,如转诊就医、增进亲子理解和沟通等,使家长积极参与家校合作,共同战胜心理危机。

在自责阶段,教师肯定孩子从出现心理危机到现在,家长所作的努力和孩子的进步。比如,苗苗的父亲和姑妈一直认为,离异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让孩子有了抑郁症,内疚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家庭结构已经没有办法改变,自责也无济于事,积极地肯定孩子在被诊断为抑郁症后,父亲愿意改变沟通方式,姑妈愿意给予无条件的关注,这对苗苗状况的好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迷茫困惑期,苗苗的父亲和姑妈怀疑,“孩子爱玩手机、晚上大半夜不睡觉,是不是打着心理问题的幌子玩手机”,这时教师向家长介绍心理问题的长期性与反复性,有时候看起来是半夜玩手机不睡觉,其实可能是睡不着才玩手机,要将亲子沟通和加强理解当作长期的课题去关注。

此外,在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沟通过程中发现,一方面,家长对心理问题认识不足,觉得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中职学习压力不大,整天有手机消遣,怎么会有抑郁症;另一方面,家长对心理疾病存在病耻感,将心理疾病等同于精神疾病,如果孩子有了心理疾病,会让自己没面子。

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学校应该借助家长会、微信公众号、家长课堂等方式加强家校沟通,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