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习得性乐观

在心理辅导室,我们经常接待一些来访的学生,部分学生会因为某一学科成绩不佳或其他方面多次受挫,自信心遭到打击,产生了习得性无助,身心遭受痛苦。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或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得性乐观与习得性无助相反,它是一种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帮助个体正视困难,积极思考方法并解决困难。目前,很多孩子缺乏习得性乐观,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一是遇到挫折或失败,便会放大其失败效应,沉浸在痛苦的体验中,无法自拔;二是对学业或未来缺乏信心,限制了自我发展;三是危害心理健康,因为失败效应放大,所以经常体验到负性情绪,久而久之,心理健康水平便不断下降。

那么,为什么这些学生会缺乏习得性乐观呢?一是缺乏榜样的示范作用。很多父母、教师既面临着工作压力,又面临着生活压力。其中,一些父母或教师欠缺习得性乐观,无法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二是教养方式不科学。一些父母或教师对孩子的期望很高,经常拿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如果比赢了,孩子会骄傲,如果比输了,孩子会气馁。三是不正确的评价观。唯成绩论仍然有市场,部分父母或教师眼里只有成绩,导致成绩较差的同学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四是归因方式消极。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是观察者从可能导致行为的多种因素中认定原因并判断其性质。一些孩子遭遇失败或挫折之后,不能进行积极归因,认为失败是因为能力差,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努力。

因此,培养孩子习得性乐观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培养习得性乐观呢?

首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父母或教师尽管承受着工作或生活压力,但还是要培养乐观的心态。要转变角度看问题,必要时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唯有自己心态乐观,在孩子面前才能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其次,引导孩子正确比较。一些父母或教师为了“激励”孩子学习,很喜欢拿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要么让孩子自卑,要么让孩子自傲。因此,引导孩子多与过去比较,哪怕进步幅度小,日积月累,效果也非常可观。

再次,建立科学的评价观。全社会需要改变对学生唯成绩是举的单一评价标准,尽早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和德性发展,减轻学生的学业焦虑,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培养其习得性乐观。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应给予孩子更多表现的舞台。孩子在学业方面可能表现欠佳,在其他方面或许很有潜能。

最后,培养积极归因方式。为了培养孩子积极的归因方式,父母或教师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每次孩子成功时,不要只限于夸他们努力,有时也要适当夸一下他们体现的能力;二是每次孩子成功时,不要大夸孩子真聪明,可以进行“过程导向”的表扬,即对孩子在寻找和实施好的问题解决策略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加以赞许;三是每次孩子失败,不要责怪其能力不足,应强调努力不够。

总之,父母或教师要培养孩子的习得性乐观,让孩子学会坦然面对失败或挫折,并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或吸取教训,及时调整策略,重新出发,不断进步与成长。

编辑/卫 虹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