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级心理委员是防范班级心理安全风险的重要力量,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朋辈辅导及预警危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省常熟中学在构建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体系过程中,探索出了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提升的3个阶段、3种方法、3次考核的“333模式”,成效显著。“333模式”是中小学校探索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路径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中小学校充分依靠学生群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的一次有效实践,能够为其他学校完善心理健康预警网络提供高中阶段的案例样本。
关键词:心理委员;能力培养;朋辈互助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2-0063-05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
2023年4月20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再次强调要全方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问题预防和监测机制,鼓励高中、高校班级探索设置心理委员,构建预警网络,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及早发现,主动干预,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行动计划》的出台,不仅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更是为如何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指明了行动方向。
班级心理委员作为当前中小学校三级心理危机预警网络中的重要一环,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通道中的“最前哨”,他们与同学朝夕相处,且具备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人际圈彼此交织等天然优势,在预防和干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方面具有不容小觑的独特价值[1]。
中小学校通过培养一批有胜任力的心理委员队伍,不仅能有效缓解当前专业心理师资紧缺的困境,还能充分依靠心理委员这一学生群体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的创新[2],促进学校心理健康预警网络的构建,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当前多数中小学校虽已逐步建立起班级心理委员队伍,但这支队伍由于缺乏专门的培训、缺少预警危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现实困境的阻碍,并不能胜任岗位要求,也未能真正发挥“最前哨”的预警功能。
基于此,探索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的有效路径就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切。
二、“333模式”的内涵及实践过程
(一)“333模式”的内涵
“333模式”是江苏省常熟中学基于多年实践探索出的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模式,具体是指将培养过程分为3个阶段:招训阶段、实习阶段和工作阶段,采用团体辅导、师徒制、个别指导3种培养方法,借助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及工作评价3种方式考查培养效果,旨在提升班级心理委员胜任能力的一种工作模式,如图1所示。
该模式以胜任力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从学校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求和高中生身心特点出发,将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招训阶段以学习为导向,旨在培养心理委员掌握高中生常见心理困扰、明确工作动机与角色定位等知识型胜任力,这类胜任力解决的是心理委员对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等“知不知”的问题;
实习阶段以练习为导向,旨在培养心理委员实地组织活动、预警危机信号等技能型胜任能力,解决的是“能不能”的问题,如能不能及时发现班级中的高危学生;
工作阶段则以任务为导向,旨在培养心理委员挖掘、设计班级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提升型胜任能力,这类胜任力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
从“知不知”到“能不能”再到“好不好”,三个阶段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共同指向心理委员胜任力的培养。
(二)“333模式”的实践过程
1.招训阶段
招训阶段是培养过程的第一阶段,为期两个月,旨在通过招募,选拔出一批适合从事心理委员工作的学生,同时借助系统性、专业化的团体培训,培养心理委员掌握岗位职责与工作流程等知识型胜任力,为后续顺利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1)招募选拔
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的联结器、探测器和警报器[3],是促进班级学生朋辈互助的重要支点,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具备较好的性格素质、观察能力和人际互动能力。
因此,在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上必须规范、严格,以确保后续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相较其他班级干部,学生并不熟悉心理委员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因此在选拔之前,要通过多方联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学校德育部门借助工作例会向班主任宣讲心理委员队伍的重要性,明确选拔标准和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课进行心理委员选拔动员,心理教师借助心理课堂详细介绍心理委员的作用、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要求等,最终在学生自荐和班主任推选基础上产生心理委员初选名单。
心理教师利用一周时间对初选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和一对一访谈,确定各班心理委员最终人选,考虑到青春期男女生性别差异,各班设置男女生心理委员各1名。
(2)团体培训
完成选拔之后,专职心理教师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全体心理委员进行8次集中培训,培训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具体培训方案如表1所示。
该方案是基于培养目标,在充分考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和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基础上形成的,分为心理辅导知识专题和心理辅导方法专题两大培训模块,知识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委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正确定位自身角色;方法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自助、助人、识别预警危机信号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培训形式以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为主,辅以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小组研讨等方法。经过系统性、有针对性的培训,心理委员不仅自身心理健康素养得以提升,在促进班级学生朋辈互助、识别预警危机信号等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3)岗前考核
团体培训结束后,全体心理委员将参与第一轮评价也即岗前考核,岗前考核评估心理委员是否具备胜任岗位要求的基本知识和素质,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组织实施。专职心理教师根据前期心理测评、一对一访谈及参训情况等对学生做出考核评价。考核通过的学生将正式成为班级心理委员,由学校德育部门统一颁发聘书,以此增强心理委员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实习阶段
实习阶段是培养心理委员胜任力的第二阶段,为期一个月,旨在通过师徒结对帮教、组织开展心理活动,帮助学生真正熟悉、掌握心理委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培养学生技能层面的胜任能力。
(1)师徒结对
为了帮助新手心理委员快速适应角色,提升“实战”能力,学校给每名心理委员配备了一名高年级的成熟心理委员作为“带教师傅”,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教,如高二6班心理委员帮扶高一6班心理委员。在整个实习阶段,“师傅”一对一指导、帮助“徒弟”。
师徒结对帮教的方式在提升新手心理委员胜任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因为“师傅”有着“过来人”的经验,不仅能够手把手指导新手心理委员完成各项实务工作,如怎样正确填写“班级心理晴雨表”,而且能够在觉察班级学生心理状态、识别班级中高危学生等方面给予第一线的示范。
(2)组织活动
在结对帮教基础上,新手心理委员要根据自己所在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习阶段组织开展三项班级心理活动: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讲、策划一期心理主题班会和开展一次心理主题活动需求调查。
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讲活动,要求心理委员事先选定好主题,如调节负面情绪的心理学妙招,随后围绕主题准备相关知识进行多渠道宣传,如借助班级群或者电子班牌进行线上宣讲,或利用班会课时间进行现场宣讲,还可通过打印纸质资料放在班级学习园地供同学们自行学习。
心理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心理委员事先和班主任进行沟通,在班主任指导下聚焦某一主题,例如针对学习中的竞争现象策划一期题为“卷中有升”的心理主题班会活动。
关于班会主题的选定、活动的设计、素材资料的准备等具体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新手心理委员可以随时向班主任、心理教师和“带教师傅”寻求指导和帮助。
(3)实习汇报
在实习阶段结束后,全体心理委员需要完成第二轮评价即实习汇报。实习汇报考核心理委员是否具备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基本技能,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组织考核。
具体考核分两部分进行,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部分为实习汇报,全体心理委员提交一份实习期间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情况的总结报告,并就个人工作表现进行自评,借助自评的形式帮助心理委员梳理、反思个人成长,提升工作效能感。
第二部分,由心理委员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及“带教师傅”对其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借助他评的形式客观反映心理委员的工作成效,有效提升心理委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
3.工作 阶段
工作阶段是心理委员常态化开展各项工作的阶段,也是“333模式”培养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的最后一个环节,旨在通过心理教师的个别指导、形成有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式,培养心理委员的提升型胜任力,真正发挥心理委员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学生骨干作用。
(1)个别指导
在经过系统培训和实习演练之后,心理委员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会遭遇诸多实际困难。例如有时心理委员在化解班级同学之间的人际冲突时,可能由于缺乏处理经验,被迫卷入冲突之中;有时心理委员在“侦查”到班级学生处于异常情绪状态之后,在向班主任或心理教师汇报情况之后,可能会被同学认为“多管闲事”,甚至会被贴上“打小报告”的标签。
因此,在工作阶段,为了提升心理委员的工作胜任力,化解心理委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心理教师会有针对性地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缓解其挫败、焦虑等负面情绪,为心理委员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和工作支持。
(2)挖掘特色
在心理教师的一对一指导下,心理委员还要从班级同学实际心理需求出发,基于班级特点,挖掘并打造一项具有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特色活动为纽带,营造班级良好心理氛围,推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例如,高二文科某班女生较多,且班级中有不少女生喜爱阅读诗集,而诗歌当中常有许多励志、表达情绪情感的智慧语句。基于此,该班心理委员设计了“每周心句”分享活动,鼓励班级同学每周分享一句自己在阅读诗集中遇见的具有心灵疗愈作用的诗句。
再如,某班心理委员在观察到自己班里大部分同学性格都较为内向、不善表达情绪情感之后,设计了“你好,幸福君”活动,每周由一位同学在班级中分享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三件小事”,以此帮助同学们切换视角,通过觉察生活中的细小美好从而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提升幸福感。
(3)工作评价
在工作阶段,心理委员将迎来最后一轮评价即工作评价。工作评价考查心理委员是否能够综合运用策划组织、人际沟通等多种能力个性化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具体评价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分三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为日常工作评价,由心理教师对心理委员基础性日常工作如班级心理晴雨表的填写情况等进行考核评价;
第二部分为工作特色评价,由班主任、班级同学填写心理委员工作特色情况调查表。
第三部分为工作个人总结,心理委员对自身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自我总结和评价。
考核优秀的心理委员,心理教师统一推荐至学校德育部门予以表彰,以提升心理委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333模式”对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策略的教育启示
(一)精心组织选拔,实现人职匹配
心理委员队伍是织就班级心理健康防护网、健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机制的学生骨干力量[4],在信息反馈、朋辈互助,特别是心理危机预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殊的岗位职能要求这支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
因此,中小学校在建设班级心理委员队伍过程中,要精心组织选拔,设立优选机制,只有选拔出合适的心理委员,才能保障人职匹配,顺利推动后续工作的开展。
学校组织选拔时,一方面,要制定清晰明确的心理委员岗位选拔标准和要求,明确到底要选拔“什么样”的学生;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宣传、广泛动员学生参与选拔,同时借助心理测评、一对一访谈、竞选演讲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筛选,优中选优,最大程度地实现人职匹配。
(二)丰富培训内容,实现梯度培养
开展科学、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是提升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的关键举措,中小学校要基于学校、学生实际,对心理委员实施分阶段、有计划的系统培训与指导。
以“333模式”为例,“333模式”将心理委员胜任力的培养分为层层递进的三个阶段,每一阶段聚焦不同培养目标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既有关于高中生常见心理困扰等方面的基础性知识讲授,亦有关于如何识别情绪异常同学的个性化指导,理论讲授和实战指导双管齐下,在培训方式上,也是融合了团体辅导、师徒制、小组研讨、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方法,实现了预期培养目标。
(三)规范考核形式,实现科学评价
在评价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效果方面,学校应当制定明确的评价计划,规范考核形式,实现科学评价。
仍以“333模式”为例,心理委员从参与选拔到真正胜任岗位要求,前后需要经历三轮考核,每轮考核都包含自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实践证明,多轮考核的方式不仅能够助力心理委员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促进心理委员自身的多维发展[4],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心理委员在学生群体中的认可度,增强心理委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因此,中小学校应当将评价作为完善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
(四)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多方联动
当前多数中小学校心理委员的培训和管理事宜常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但就学校管理而言,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绝不是也不应是心理教师一人能够独立承担的事情。
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需要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计划之中,学校需要充分调动、整合各类资源,多方联动赋能心理委员的成长与发展,共同促进心理委员骨干作用的发挥。
例如,在心理委员的身份认定和归属上,学校德育部门可以明确建制,使其作为班级干部的一员参与班级、校级各项评奖评优。在心理委员的培训方案设计上,心理教师可以联合区域内其他学校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共同研发。
四、结语
心理委员是当前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支学生骨干队伍,这支队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常态化预警、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方面有着天然的独特优势。
中小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果能充分依靠心理委员这支队伍,不仅能促进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网络的完善,而且能够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的创新。
但作为新生事物,不少学校在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江苏省常熟中学探索出了“333模式”,从心理委员的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培养效果三个层面进行探索,这样的实践是中小学校探索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机制的一次有益尝试,希望能够为其他学校探索心理委员培养机制提供高中阶段的案例样本。
参考文献
[1]陈宇燕.三阶赋能:中小学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36):61-63.
[2]俞国良,何妍.“以生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朋辈咨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9):4-9.
[3]周玲.三阶培育:初中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3):63-66.
[4]温惠燕. 初中班级心理委员的培养及其教育学价值[J].教学与管理,2022(22):39-41.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三层联动: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C-c/2021/02/19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