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烦恼;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2-0043-03
【活动理念】
莎士比亚曾说“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but thinking makes it so”,翻译成中文就是“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我们的思维方式(对事情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和应对方式。事实上,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都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在特定的情景下,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激活固定型思维。重要的是,当固定型思维模式被激活时,个体能够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积极调动自己的成长型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
本节课结合了成长型思维、积极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等理论,通过课前问卷调查、课中自由联想、成长刮刮乐、课后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遇到失败、挫折和困扰时首先识别、接纳自己的自动化思维,哪怕它是负面的,接着尝试点亮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最后通过课后作业“付诸行动”去收获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长中的烦恼和挫折,启动成长型思维,用更积极的心态看待成长中的烦恼和挫折,关注生命的积极面,提高抗逆力,建立成长型思维。
【活动背景】
通过课前问卷调查发现,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固定型思维,他们渴望成功,但是又害怕失败,把失败看成是对自己价值的否定。当遇到困难和挫折,会非常沮丧,陷入长时间的自我怀疑。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识别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树立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意识,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可以激活成长型思维,通过努力和坚持来实现自我成长。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识别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
2.能力目标: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能够绕过固定型思维,激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3.情感目标:接纳和允许自身固定型思维的存在,但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活动重难点】
重点: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能够绕过固定型思维,激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难点:接纳和允许自身固定型思维的存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活动方法】
讲授、观看视频、小组讨论。
【活动准备】
成长型思维修炼指南、成长刮刮乐“思维卡”+“行动卡”,活动前通过问卷星发布“思维模式调查”,了解学生目前的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指数值。
【活动对象】
中职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80分钟
【活动过程】
一、导入阶段——成长的烦恼
师:大家听过一首歌吗?“小小少年,没有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转眼高,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播放歌曲片段)正如这首歌所唱,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烦恼好像也变多了。我们来看一下几个和大家年龄差不多的同学的烦恼。
教师播放《少年说》视频片段(视频内容为三个少年表达自己关于青春期的体像、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困扰)。
师:相信大家和他们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烦恼。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小烦恼写在小纸条上,投在“烦恼盒子”里面。
设计意图:通过倾听同龄人大声说出自己的烦恼,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青春期烦恼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营造一个开放的班级气氛,引出学生自己的烦恼,为下一步处理烦恼做准备。
二、展开阶段——当烦恼来敲门
师:现在大家的烦恼都装在这个盒子里了,接下来老师请5位同学轮流从“烦恼盒子”里面抽出一个烦恼纸条,并现场随机挑选一位同学@ta,敲ta的门,说出:某某,请开门。我是烦烦,我的烦恼是……(读出烦恼纸条上写的烦恼),被敲门的同学说出听到这个烦恼后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用一句话回应它。
学生互动。
师:刚才被敲门的同学听到烦恼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们的自动化思维。当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可能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是消极的,比如“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都怪他们”“要是某某就好了”“完了,没希望了”“我一无是处,是个废物”……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这是我们沮丧时的自动化反应,很多人都会这样,这很正常。就好像我们的思维突然僵住了,被困住了。当我们的想法变得过于灰暗时,会让我们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出口。这个时候我们先不要着急,要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启动我们的理智脑,给自己的思维点一盏灯,去照亮生命某个时刻暗淡的角落。
设计意图:运用焦点解决的正常化技术,让学生意识到大家都有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帮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遇到挫折、烦恼等人生不顺的时候,难免会被激活固定型思维,产生消极想法,帮助学生接纳自己目前的思维模式。
三、深入阶段——点亮成长型思维
师: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自己身陷烦恼时,思维容易被困住。老师在上课之前搜集了同学们的日常小烦恼,最后制作出了刮刮乐“思维卡”(见图1)。思维卡的正面是一些同学的日常小烦恼,背面是心理教师们尝试用成长型思维去回复这个烦恼。现在被涂层覆盖着。请全班分为六个小组,领取思维卡,并完成以下四个步骤。
步骤一:每组从前两排思维卡中选出三种情景。每个人轮流说出遇到这三种情况时,自己的大脑产生的自动化想法。
步骤二:接着翻到卡片背面,刮开对应的涂层,学习成长型思维。
步骤三:写出在最后一行5个情景下的成长型思维。
步骤四:从最后一行挑选出一个情景,用成长型思维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写下积极的视角。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运用刮刮乐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首先允许学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提供一些成长型思维的例子,让学生学习成长型思维,最后让学生模仿点亮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四、总结阶段——迈出成长型步伐
师: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懂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也有很多学生跟我说,“老师,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其实这是因为很多人听到的道理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没有付诸行动,没有从现实世界中收到良性的反馈。他们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却没有任何改变。真正的成长是需要行动的。
教师发放“成长型思维修炼指南”小手册,并给每人发放一张“行动卡”(见图2),让学生根据行动卡上的提示,在想要获取的元素旁打钩,并刮开背面对应位置的涂层,获取这种元素的行动密码。从“成长元素周期表”中挑选出5个自己最喜欢的元素宝宝画在空白的格子里面,以积极心理品质来为它们命名,并在背面对应的空格子里写出获取这种元素的行动密码。
设计意图:不少时候,学生能够运用成长型思维。但有时他们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却没有任何改变。真正的改变一定是来自行动上的变化,哪怕行动上只有5%的改变,也比自以为懂100%的道理却不行动要强。因此我们以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用元素周期表的形式把成长任务包装成有趣的刮刮乐行动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行动力。
【活动反思】
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理论深度。整个教学过程从课前、课中、课后都遵循接纳承诺疗法的步骤,通过设置课前问卷调查、成长刮刮乐卡、课后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遇到失败、挫折和困扰时首先识别、接纳自己的自动化思维,哪怕它是负面的,接着尝试点亮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最后通过课后作业付诸行动去收获积极心理品质。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行为设计学规律,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提供了科学的保障。
心理教师自己设计开发的成长刮刮乐卡和“成长型思维修炼指南”手册,内容有趣活泼,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赵艳榕,常保瑞.成长型思维与青少年学习投入的关系:坚毅和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4,12(2):85-96.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