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心理辅导技术,提升班主任家校沟通实效

摘要:家校沟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班主任家校沟通存在的问题有告状式沟通和指责式沟通,班主任高高在上,家长处于被动挨训的位置,沟通效率低,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对此,班主任可尝试运用同理心技术,营造温暖、包容的沟通氛围,使家长愿意沟通;关注“例外”,激活家长身上的优势资源,为家长赋能,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沟通;同理心技术;例外事件;优势资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2-0073-03

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经常需要与家长打交道,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状况,请家长协助教育学生。

家校沟通已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沟通的效果影响着班级管理的效果,有效的家校沟通能助推班主任迅速解决问题,而无效的家校沟通不仅费时费力,有时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一、班主任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班主任在家校沟通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告状式沟通

班主任告知家长学生存在的问题,目的是震慑学生,同时请家长配合教育。常用的句式是:“家长,XX上课又不认真听讲,随意讲话,有时还下座位……”家长通常的反应是勃然大怒,当面数落孩子一通,然后说“老师,您放心,我回去一定教训他。”

(二)指 责式沟通

班主任就学生存在的问题向家长发出质问,目的是让家长反思。常用的句式是:“家长,××上课不认真听讲,我已经向您反映多次,现在还是没有一点改观,您到底有没有督促、提醒孩子?”家长通常的反应是局促不安,然后表示这次一定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

上述两种沟通方式的共同点是围绕学生的问题发起对话,班主任高高在上提出要求,学生或家长处在被动“挨训”的地位,很少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观点等。这样的沟通是单向的,沟通的双方(或三方,有时学生也在场)是不平等的。

不当的沟通一方面使得家长害怕与班主任交流,易产生心理阻抗,沟通的全程内心都惴惴不安(或听完班主任的告状后火冒三丈)。

另一方面,没有具体的教育方法能遵循,家长不知道如何配合,往往是口头答应后回去对学生进行一通训诫,学生“老实”一段时间后又故态复萌,问题又回到原点。

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越来越复杂化,如果班主任依然采取上述家校沟通的方式,很难有效解决问题。

实践表明,在家校对话中适当融入一些心理辅导技术,将有助于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促进家长深度表达,提升沟通效果。

下文将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详细阐述。

二、借用同理心技术,营造温暖、包容的沟通氛围

同理心(empathy),也译为“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具体指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进行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在心理辅导中,同理心技术的应用能帮助咨询师拉近与来访者的距离,使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信任感,推动后续咨询的顺利进行。

同理心用通俗一点的语言来讲就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现在有一句话很流行,就是“问题学生背后通常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很多班主任也笃信这一点,于是将家长请到学校后便开启了告状、指责的模式,先是指出学生的问题,继而指出家长的问题,向家长提出改进家庭教育的要求。

家庭治疗专家孟馥[1]指出,在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归咎父母、声讨父母毫无益处,只会让家长深陷问题的泥潭之中,产生内疚感和愤怒感。另外,这种告状、指责式的沟通也会让家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因此,班主任需要停止告状和指责,学会换位思考,试着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看到家长的困境,觉察并接纳家长的各种情绪[2],告知家长自己是和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

这样的态度会让家长看到班主任的诚意,感到对方是理解自己的,进而促进建立起良好的家校关系,使后续的沟通能顺利进行。

例如,学生小A屡次将手机带到学校并在课堂上偷玩,班主任请小A妈妈到学校商谈对策,双方之间开展了如下对话。

班主任:小A妈妈,小A今天又将手机带到学校了。您知道,学校是不允许带手机的。(说明客观情况,不带价值评判)

小A妈妈: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上次您说过之后我回家就教育他了,现在他在家里只有在做作业时才能接触到手机,其他时间手机都放在我的卧室里。怎么又犯错了?这孩子真是不让人省心。

班主任:孩子出现了点小状况,您着急是正常的,换作我我也着急。我知道您平时对孩子要求严格,但您工作忙,难免有监管不到的地方。(同理,接纳)

小A妈妈:谢谢您的理解。是的,我工作繁忙,回到家里也一堆事,不可能时时处处盯着他。有一次他趁我出门买菜,躲在卫生间玩手机;有一次借口和同学出去玩,把手机带出去玩。还有……唉,现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班主任:帮助孩子更合理地使用手机,是我和您的共同目标。您原来的办法也有一定效果,但可能针对性不太强。您再给我详细讲讲孩子在家的表现,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了哪里,好不好?(表明立场,提出建议)

小A妈妈:好。小A在家……

在上述对话片段中,班主任首先说明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情况,不带任何价值判断;然后,同理、接纳家长的困境和此时的情绪,使家长感受到被理解;在家长感到无奈、焦虑时,表明立场(家校目标是一致的,帮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继而提出教育建议。

班主任理解和接纳的态度,为双方的沟通营造了包容、温暖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家长慢慢放松下来,开始讲述学生在家使用手机的真实情况。

从此案例可以看出,当班主任放下身段,停止告状和指责,不再追究家长过去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误,而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上,以理解、接纳的态度展开对话,家校同盟就会顺利结成,问题解决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关注“例外”,激活家长身上的优势资源

在传统的家校沟通模式中,一般是班主任讲,家长听。班主任讲述学生一段时间以来在学校的问题表现,形成自己的看法或判断,然后将其传递给家长;家长在班主任的感染下,也会讲述学生在家的一些问题表现,回顾自己“糟糕”的教育方式,然后印证班主任的看法或判断。

双方将目光放在问题上,忽视了家庭教育中既往的成功经验,以及家长或学生身上既有的优势和资源,这种“聚焦问题”的沟通模式会在学生的问题出现反复时使家校双方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要改变这一现状,班主任可以借鉴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理念和技术。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是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期心理治疗技术,基本理念是认为“当事人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重视当事人拥有的力量和成功经验,强调咨询师和当事人的合作,通过解决问题导向的对话,使当事人在面对问题时愿意去思考过去遇到类似情况是如何解决的(例外事件),由此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而非纠缠于问题本身和问题成因[3]。

作为家校对话的发起者,班主任应主动改变“问题聚焦”的沟通模式,暂时从问题中跳出来,多关注“例外事件”,即与问题事件“不一致”的事件,这些“例外事件”中蕴藏着成功的经验。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学生或家长拥有的潜在优势资源或支持资源,这些资源对解决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班主任需要改变单向的沟通模式,多倾听家长的讲述。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人是多面的,仅凭学生的在校表现或以往的刻板印象就给学生下结论是不全面的,难免会出现偏差。为了更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班主任要多倾听家长的讲述,听家长讲一讲学生在家或在其他生活场景中的表现。

其次,运用“例外问句”,引导家长觉察问题不发生或比较不严重的时刻,探讨其中的成功经验。例如,当家长说“在手机使用上我管不住孩子,我真是一个糟糕的妈妈”时,班主任要多说这样的话,鼓励家长并寻找支持的力量:

“您在上周加班的情况下,还没有放弃对孩子手机使用的监管,您是怎么做到的?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您?”

“有没有那样的时刻,孩子用手机查完作业后主动将手机交给了您?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您问过吗?”

“如果让孩子的爸爸参与到监管孩子手机使用这件事中来,也许效果会更好。”

“为了不使孩子沉迷手机,您觉得还有哪些人可以帮助到您?”

……

班主任要如“淘金”一般,通过提问鼓励家长回顾既往生活事件,引导其从当前的困境中发掘这些积极时刻和支持资源,为它们赋予积极的意义。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家长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另一方面,能促进家长反思自己的不足,继而主动与班主任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小结

总之,做好家校共育工作需要班主任经常换位思考,在每一次与家长沟通之后,都应该问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位家长,在经过这一番沟通之后,我是不是感受到了理解、帮助而不是被指责?我是不是获得了更好的教育方法,提升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

此外,班主任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学习一些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家校沟通中,从而为家长赋能,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孟馥,姚玉红,刘亮,等.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2]施秀聪.让沟通更走心——共情的力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1):36-39.

[3]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代表性问句[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1):45-49.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