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20年的相遇相知
春暖花开
相识、相知、相伴20多年,我与《婚姻与家庭》一同成长,将平淡的家庭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我和先生都是“70后”,曾经同在一条生产流水线上工作。那时,单位的设备还很落后,劳动强度特别大。我们重复着车间、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逐渐走进彼此的心里,在世纪之初步入婚姻的殿堂。
“我还有个弟弟,父母工资很低,结婚后都要住在一起。”恋爱时,先生很实在的交代,让我对未来生活有了心理预期。婚后,锅碗瓢盆的碰撞,婆媳之间的磕磕碰碰,我都能淡然面对。
然而,现实困难还是超过了我的心理预期。一年后,小叔结婚,三居室的家住了六口人,东西堆得满满当当。我三班倒,家人们频繁走动的脚步声、说话声等让我难以休息。我想过逃离,拥有一套自己的小房。可是,我俩的工作资历尚浅,单位福利房根本排不上队。想买商品房,手里那点儿钱让我望而却步,双方父母又无力支援。
时间久了,我在先生面前從絮叨转变为大吵。一天,只有我和先生两人在家,经过歇斯底里的一番争吵之后,我甩下一句“离婚”,怒气冲冲地骑着自行车出了门。我的老家在40多公里外的地方,回娘家不现实,而且那天还要上夜班,无处可去的我在一家书摊前停了下来。
当时,我的情绪糟糕到了极点,回想自己结婚后的种种,眼泪喷涌而出。怕摊主笑话,我快速抹掉眼泪,扫视了一遍摊位上的杂志,《婚姻与家庭》突然映入眼帘。
这本杂志曾是大学时女同学们最钟爱的杂志之一。在对婚姻懵懂的年纪,大家都想提前了解婚姻与家庭,提高择偶、恋爱、结婚的判断力。记得每期《婚姻与家庭》杂志一到学校阅览室,就被女同学们争相传阅。有胆大的同学甚至主动和阅览室负责人借回宿舍看,往往是下一期杂志还没到,这一期就已经被翻得皱皱巴巴了。不得不说,我没有践行入学时30岁以后才结婚、要做一个事业型女强人的豪情壮志,就是受到《婚姻与家庭》的影响。因为我在杂志中看到了很多幸福家庭的模样,对婚姻产生了美好的憧憬。
回忆让我的心绪平静了许多。我捧起一本《婚姻与家庭》,一边读一边审视自己的婚姻。“离婚不能挂在嘴边,说多了,会影响夫妻感情。”“婚姻是一门大学问,必须学会经营。”……杂志中的经典语句和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引导着我,让我对婚姻家庭有了更多思考。
想起刚结婚时,我和先生一起在生产一线倒班。为了让我多睡一会儿,他总是把闹钟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当先生上正常班时,每当我午夜下班走出厂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熟悉的路口接我回家,陪我去吃美味的夜宵……现在生活中的不如意,比起先生对我贴心的爱和付出,又算得了什么?我开始真正明白:婚姻里最浪漫的事不是花前月下,而是面对酸甜苦辣时的彼此包容。
“老板,来一本《婚姻与家庭》。”先生熟悉的声音响在耳边。原来,他一直默默跟在我身后。“外面风大,快回家看吧。”他一把搂住我。顺着先生给的台阶,我与他相伴回了家。
生活还在继续,不同的是,我们的家庭生活有了《婚姻与家庭》的陪伴,我和先生更加珍惜婚姻的来之不易。我们从不多的工资中挤出预算,从书摊上买杂志变为常年订阅。
后来,儿子出生。在《婚姻与家庭》的滋养中,我们学会了科学育儿的方法,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阳光成长。我与先生琴瑟和鸣,不再为生活中的一地鸡毛所羁绊,把重心放在工作和育儿上。
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都在单位担任重要岗位,小房子换成了大房子。儿子也顺利通过高考,成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们与《婚姻与家庭》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就像我生活中的导航,让我活得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