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树“知耻”家风,于家有利于国有益
闫燕秋
知耻,不仅可以对冲个性、物欲给家庭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弊端,还可以匡扶正义良知,矫正扭曲的价值观。
前不久,校园霸凌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的热议与担忧。我想:如果每个孩子都视以大欺小、仗势欺人为耻,以捍卫正义为荣,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呢?
心为行之始,从人心入手,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因此,知耻的家风建设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
知耻是基本传统家风
儒家和法家都非常注重“知耻”在教化、为政方面的重要性。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在孔子看来,德治之所以能起到治本的作用,是因为它能唤起人的羞耻感。而一旦人人知耻,社会治理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孟子认为,知耻是人之为人的必备素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这里的“羞恶之心”就是知耻,是“义”的发端。孟子把“礼、义、廉、耻”称为四德,当作为人处世的根本,甚至认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法家思想的代表管子更将“耻”列为关乎国家存亡的“四维”之一。《管子·牧民》篇中提到:“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由此可见,无论儒家还是法家都高度重视培养人的荣辱观。也因此,知耻成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人十分看重“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有“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人有脸,树有皮” “人若不要脸,神仙也难管”等俗语。这些朴素的认知汇集成“知耻”的家风文化传统。每个人都这样自我要求,同时要求并影响着家庭成员和家族。知耻成为家庭建设的利器,于家有利,于国有益。
《列女传·母仪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宣王的相国田稷子,收受下级官吏的贿赂,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问:“你出任相国已有3年,俸禄从未有现在这样多,难道这是从士大夫那里收取来的?”田稷子跪着承认了。母亲厉声教诲:“我听说士人要修身洁行,不随便收受人家的东西;要诚心诚意做事,不弄虚作假;不合道义之事不在心里盘算;不合理的利益绝不收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现在,你却反其道而行之,背离了忠诚。你作为臣子不忠,就如同作为儿子不孝。不义之财不是我该有的,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儿子!你起来走吧!”听了母亲的一席话,田稷子羞愧地走出家门,退还了财物,主动向齐宣王认罪,请求处罚自己。田母以贪污受贿为耻,所以才能严厉批评教育儿子,从而让其迷途知返,培养出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这就是知耻家风的力量!
千百年来,这种知耻的家风对于调整中国人的行为、家庭秩序和社会风气作出过巨大贡献。可不知从何时起,在物质利益的诱惑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开始变得混乱,耻辱感逐渐迟钝,分不清是与非,对不良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比如,人们不以不孝为耻,不以出轨为耻,不以校园霸凌为耻,不以躺平为耻……诸多社会和家庭不和谐之音、突出问题皆与不知耻有关。所以,要想塑造风清气正、惠风和畅的家庭、社会环境,必须重新重视起“知耻”的家风,让人们勇做当荣之事,敢拒为辱之行,时刻带着知耻心活着。
唤醒“知耻”的内驱力
现今,人们热衷于成功学,做事情总喜欢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那我们就站在成功学的角度,告诉大家知耻能带来哪些切实有效的利益吧。
答案超级简洁:知耻,才能获得真正、全面的成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段话被记在《中庸》中,提示了知耻的好处: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而人一旦有了自發的勇敢,还有什么办不到呢?
《世说新语·自新》记载了西晋名臣周处华丽“变身”的故事。周处年轻的时候缺少教养,横行乡里,祸害一方。他的家乡义兴山上有只猛虎,水里有条大蛟,于是,乡亲们将猛虎、大蛟和周处并称为“三害”。周处听闻后羞恶之心升起,知耻后勇,立志除掉三害,他先后杀掉猛虎和大蛟,还改过自新,勤奋好学、修炼品行,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再来略说一下我个人的故事。中学时代,我不爱学习,成绩很差,高考落榜。百无聊赖之际,突然有一天,邻居一位大哥问了我一句:“我从小就看好你,你被哪所大学录取了?”我顿时羞愧难当,内心升腾起深深的耻辱感。于是回到家,我拼命复习,一年后,高考成绩提高了100多分,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所以,知耻心和上进心是连理枝头“并蒂花”。
知耻要有方向感
当然,知耻心要想发力、见效,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支撑,以错误、不好的行为为耻,以良善为荣,不能颠倒是非。
《论语》的核心价值观、孔子的君子人格标准—仁、礼、忠、孝、诚,无疑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具体内容可以参见我们往期的专栏文章。此外,我还要补充一个—学。要以好学为荣,以躺平、不思进取为耻。
为什么要特别提这个呢?因为从发展的角度,无论是品德的修养还是技能的提升,离开学根本无法完成。孔子的成就就是明证。
《论语·公冶长篇》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就是在只有10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守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好学罢了。”
孔子以自身成就为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忠信的资质无异于常人,只是因为好学,才成为博学多闻之人。而好学不仅为孔子带来了成功,也带来了幸福。
《论语·述而篇》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很多焦虑的人看到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状态都很羡慕,不明白他是怎样做到的。这在孔子的另一番话中可以找到答案:“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孔子少欲知足、怡然自乐,因为他关注的不是个人利益得失,而是心里那个“道”,以“道”为荣、为乐。
可见,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我们都应该以好学为荣,以不好学、不精进、躺平为耻。
培树“知耻”家风有捷径
可能有人会说,上面的内容有些抽象,有没有具体的、易上手好履行的方法?
当然有。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和颜回的“不贰过”可以作为组合套拳,人人都可以信手拈来,快速上手。“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参照本刊2023年4月下的专栏文章。如果说每天自省自察,大家放不下身段、抹不开面子,那么,“不贰过”是必须做到的。
《论语·雍也篇》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首推颜回,重点表扬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的好品质。
我们重点关注下“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和颜回相反,平凡世界中的我们,总沉陷在同样的错误中,最简单的如放下手机、早睡早起、管住嘴迈开腿等,都做不到。我们明知有些不良习惯危害健康甚至生命,依然不能自拔,总是在“贰过”。所以,必须强迫自己以此为耻,知耻,下不为例!
这样的不良习惯在大人和孩子身上俱存。往往是:你改好了,整个家庭都跟着好了。
总之,“知耻”的家风在当代尤为必要,可以对冲个性、物欲给家庭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弊端,可以匡扶正义良知,矫正扭曲的价值观。只有在这样的思想指导和家风作用下,我们才能建设出真正和谐友爱的社会、长久和睦幸福的家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
最后,让我们一同畅想这样一幅画面:每个晨曦初露的清早,每位散步的老人、每个上班的成年人、每名上学的孩子,都辨是非,知荣辱,慎独、崇德、勤勉……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必将是净土、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