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三心”,把自我教育权还给孩子
李红都
在试错中,这位作家妈妈不断成长,最终找到了让自己和孩子双赢的密码。
在周围人眼里,陈思是别人家的父母。2023年5月,她出版《情绪掌控力》一书,一上市便荣登当当网心理学新书榜榜首。除了是一位受欢迎的作家,她还是受人尊敬的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昆明妇联特聘讲师、政府特聘家庭教育讲师和情绪释放技术治疗师。
陈思11岁的儿子张济群更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优秀—多次获得省市举办的竞赛大奖,各种证书贴满墙,还多才多艺—会下围棋,已经到了3段;会机器人编程,获得国家级比赛二等奖、“2023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二等奖;朗诵水平也不低,获得“华语之星”奖杯(全国二等奖)……
可就在4年前,张济群看起来还平平无奇,陈思甚至觉得他问题多多,是个落后生。这些神奇的改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为了你,我把建筑设计师的好工作都辞了,还去专门学习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我读了那么多书,就是想培养好你,可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2020年4月,陈思去参加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的家长会。会上,老师告诉她张济群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也不理想,让她多关注。回家后,陈思想起儿子这段时间在家也不想写作业,便跟儿子讲道理,儿子根本不听,她便怒火冲天地对儿子大吼大叫起来。看着儿子的苦脸,她感觉学了5年的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简直白学了,不由得生出一种挫败感……
1986年,陈思生于东北的一个教师家庭。母亲是当地中学的优秀班主任,对学生比较严厉,回家也保持强势作风。陈思学习稍有退步,就会被母亲批评,这让陈思一直感到很压抑。2005年,陈思高中毕业。为了逃离母亲,她报考大学时特意挑选了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专业。从东北到昆明,相当于跨越了整个中国,为的就是摆脱被母亲监控的压抑感。
婚后,陈思留在昆明生活。但没想到,婆婆和母亲一样,经常以“为你好”为由给她很多建议。2013年,陈思生下儿子张济群。两代人间的育儿观念不同引发矛盾,爱较真的陈思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心情不好的时候,陈思经常会吼孩子,这让小济群很没有安全感。整个幼儿园时期,他都显得胆小谨慎、内向敏感。
有一年“六一”儿童节,陈思带着3岁的儿子去公园玩儿。五彩斑斓的花朵点缀在碧绿的草地上,人工湖周围开满浪漫的格桑花;游乐园里,孩子们在阳光下欢快地追逐、玩耍……陈思一扫平日的郁郁寡欢,兴致勃勃地拿起手机,准备拍一张母子合照。可是当她举起手机,却发现镜头中的儿子一点儿笑容也没有。他苦着脸,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与身边那些笑容灿烂的同龄孩子完全不一样。陈思这才意识到,自己糟糕的精神状态已影响到了孩子。她决心改变自己。
第二天,陈思在网上报了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课程,还网购了很多相关书籍仔细研读。她一边学习,一边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可她已学了四五年,并且一直是用“正确”的方式来养育儿子,为啥儿子一点儿进步也没有呢?
陈思带着这个疑问,去咨询一位知名家庭教育专家。专家了解了她的原生家庭及教子方法后,找到了原因:她過度相信书中的死理论,并且急于求成,每天都想把学到的知识填鸭一样灌输给孩子,使得孩子失去了心灵自由、自我成长的空间。专家建议她学会放手。
陈思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不敢放手呢?因为潜意识中怕孩子走弯路。但走弯路其实也是很好的自我教育,可以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如果父母干涉、控制得太多,孩子就失去了自我教育的机会。陈思想通这些后,开始真正放手,让儿子学会为自己承担责任。
放下“三心”,变成一个更智慧的妈妈
陈思首先尝试放下自己的过度关心。儿子8岁那年初冬,有一天早上,突然降温。她从柜子里翻出羽绒服让儿子穿上,但他在屋里并不觉得冷,不想穿那么厚出门,坚持穿短外套。
换了以往,陈思一定会硬将羽绒服套在孩子身上。但这次她没有这么做,而是情绪稳定地对儿子说:“能自己做选择,不依靠别人做决定,这是好习惯,妈妈为你点赞。这件外套很薄,只适合春秋穿,抵不住寒风,外面比屋里冷多了。但我不约束你,你考虑好,自己决定。如果不怕冷的话,就按你的想法去做吧。”
结果,儿子披上短外套走了不到15分钟,就被冻得受不了,缩着脖子求妈妈回家换羽绒服。陈思温和地拒绝了:“济群,现在你感觉冷,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得学会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如果步行返回,上课会迟到。”
儿子着急地说:“我们可以打车!”“那你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用自己的压岁钱支付打车的费用吗?”张济群想了想,点点头同意了。
自从陈思放下过度关心后,张济群遇到爸爸妈妈给自己提建议的时候,不再任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是学会结合父母的建议与自己内心的想法,拿出更好的、不让自己事后后悔的方案。看到儿子既不会固执己见,又不因全盘顺从而失去主见,陈思高兴极了。
成功放下过度关心之后,陈思又开始放下第二个心:攀比心。很多父母希望孩子给家长争脸面,陈思曾经也是这样。孩子得了奖,她到处炫耀,想通过孩子成功来证明自己的成功;如果孩子没获得好成绩,失望就马上写在她脸上。有一次,儿子期末考试,她去参加家长会。在前20名里找不到儿子的名字,她的心一下变凉了。看到妈妈一脸不高兴,张济群感觉很压抑,说话也怯生生的,回家后尽量避免跟她待在一起。
如今陈思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要允许孩子做自己,接纳孩子不如人意的一面,允许儿子不按她期待的方向去成长。就算孩子只是一个成绩普通的学生,她也一样爱他。
想通这一点后,陈思对儿子说:“济群,以前妈妈太虚荣了,让你误以为,如果你不完美,就不配得到妈妈的笑脸和爱。但妈妈想告诉你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最爱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孩子语文成绩不理想,篮球却打得很棒。你不用活在妈妈的期待中,可以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去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想明白后,就去按自己的目标奋斗。”
陈思的话让张济群原本紧张的心一下变得轻松起来,脸上的表情也放松了。更让陈思高兴的是,自从她放下攀比心,儿子的学习状态变得不一样,成绩反而越来越好了。
陈思放下的第三个心是完美心。很多父母在教育上都容易进入一个误区,要求孩子一次就得选对,然后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坚持下去。陈思也是如此。儿子上小学三年级那年,陈思利用暑假带他去新加坡旅游。一路上,身边人都在说英语,自己却一句也听不懂,张济群又着急又憋闷。回国后,陈思给儿子报了一个名气最大的少儿英语培训班。结果,高难度的授课直接把儿子原有的学习兴趣浇灭了,只学了三个月,他就哭着闹着再也不愿学下去。此后,陈思不再干涉孩子的兴趣,让他自己选择兴趣班。张济群给自己报了跆拳道班、绘画班、围棋班、演讲朗诵班、编程班,不管去哪个兴趣班学习,他都积极主动,快乐洋溢。
但并不是所有兴趣班,张济群都能坚持下去。有时看到儿子自己选的兴趣班,学了一年半载就不想学了,陈思心里很生气,觉得浪费。但是转念一想,自己学瑜伽、练器械不也没坚持下来?自己办的健身卡不也没有用完?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孩子必须做到呢?既然决定放手,把自我教育权交给孩子,就要允许他犯错、试错。因为允许儿子试错,允许他尽可能多地体验,允许他放弃一些选择,儿子反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围棋和机器人编程,并坚持学习至今,沉浸其中,获得多项荣誉。
当张济群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后,陈思也不必像其他妈妈那样每天“陪太子读书”,而是有了更多时间提升自我,出版了著作《情绪掌控力》,成为云南省女性作家群体中的新秀。
这就是妈妈和孩子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美好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