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渡鸟的妈妈哲学

李彦霏

把一切人还原为人,恢复感知力,激发妈妈的内在能量,使人“活”过来,这就是妈妈哲学的目标。

2024年3月23日,春分已过,北京近郊的草地已经冒青,渡渡鸟研究院大地营活动的现场,一群人为“妈妈哲学”而来。

哲学记者遇到家庭教育

渡渡鸟,本名韩谨,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投身家庭教育前做过8年记者。1998年,大儿子出生,韩谨的研究对象從社会转到家庭,注意力从对外变成对内。写稿子驾轻就熟、善用哲学理念的她,突然发现养娃同样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和中国大多数父母一样,她参照了看书养娃、国学读经浪潮、亲子绘本教育法……大儿子的成长使得韩谨几乎目击和体验了2000年之后的全部养育选择。

2009年,韩谨的大女儿出生。时隔11年再次迎接新生命,渐渐长大的儿子提醒着母亲,抚育和养育多么稍纵即逝和珍贵,新奇和过往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将一切记录下来的冲动。韩谨选择“渡渡鸟”作为笔名,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仅生活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的,因为缺乏天敌而不会飞的鸟。它的砂囊有极强的消化能力,能把稀有树木大颅榄的种子外壳磨薄,让种子容易发芽。对于大颅榄来说,渡渡鸟就是妈妈,是生命力破壳成长的关键。

在韩谨看来,妈妈对于孩子也是这样。妈妈是孩子认识自己、他人、自然世界和人造世界的起点,是孩子一切关系的起源,是孩子生命力破壳的孵化者。她从此成了“渡渡鸟”,把微博当成专栏,以自己的生活为观察对象,将娃的成长、自己的困惑、童言童语、糗事趣闻、关于家庭教育的哲思一一写下。

文字在页面上延展,日日更新不曾间断,一篇篇真挚可爱的故事吸引来越来越多的妈妈。逐渐有人留言、提问,“今天我又冲孩子发脾气了”“我家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好愁人啊”“你都给孩子讲什么故事呢”韩谨努力用自己的经验回答。很快,她发现每个家庭的条件、性情和资源都是不一样的,经验很难对所有人都适用。

韩谨想到,养娃充分反映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育儿是一种实践智慧,不能只靠理论。2015年,韩谨建立了微信社群。微信群里有各种身份的妈妈,大家在群里讨论问题、分享心得和解决经验。慢慢地,微信群从一个交流平台,发展成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孵化器,一个去中心化的创新实践场。看着妈妈们共同解决育儿痛点,共享育儿智慧,韩谨意识到,妈妈们已经涌现了一种思维方式,这个方式就叫“妈妈哲学”。

在韩谨看来,妈妈哲学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家庭学习体系。妈妈哲学的核心要义,就是以哲学智慧去观察过去、当下和未来,分析充满新挑战的家庭问题;把哲学思考带入家庭,把传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产研过程,致力于每一个家庭都成为智慧中心和行动中心。

2017年,韩谨出版《妈妈是什么》一书,成为了解和理解妈妈哲学的第一本工具书。通过100多个育儿故事,为父母提供一种新的养育教育理念,帮助他们在面对当代养育教育的挑战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路径。

2018年,韩谨把妈妈们从线上带到线下,创办了“妈妈研究院(后改名渡渡鸟家学研究院,简称研究院)”,带着大家赴敦煌开展“行知之旅”,用脚步丈量生活,用行动改变自己。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孩子都拥有众多的“云妈妈”,每个妈妈也拥有了更多孩子。在妈妈哲学的指引下,每一个家庭不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充满爱、共同成长的社区。发展至今,妈妈哲学社群已经汇聚了超过2000个家庭。

实践中的妈妈哲学

现在的孩子一方面失去大自然的陪伴,一方面又被过载的信息所裹挟,在心理承受能力还不成熟的时候,无法妥善处理如此大量庞杂的信息。为了应对孩子们普遍的“脆弱”问题,韩谨动员妈妈们带孩子重新进入自然,重新开始运动。

韩谨认为,大自然的节奏是很慢的,当孩子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疯跑了半天,发现只走了二里地,就会对时间、空间有不一样的认识。孩子的脆弱并不是简单的心理层面问题,更可能是身心发育过程中的缺失。研究院中有一项“移动的村庄”活动,几十个来自各行各业的混龄家庭,组合在一起完成10公里徒步。在看似枯燥的走路中,大家会自发设计游戏打发时间。如果有人因疲惫情绪不佳和他人产生冲突,就会有人协助解决,孩子们也很容易玩儿在一起。当孩子把一个地方走成像故乡一样的童年故土,走出一条社会化交往、爱和欢乐的路,他哪里还会脆弱?

生活中,我们笑话那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思维,但面对孩子时,似乎就只会盯着孩子。韩谨说,只修剪枝茎,不施肥、不浇水、不换土,是不可能把花养好的。同理,要把关注点从孩子本身放大到养育环境上。当妈妈不再焦虑,精神不再紧绷,养育环境就会放松下来。

在解决妈妈的焦虑心态方面,韩谨建议寻求群体的力量,焦虑、孤独、痛苦,往往是缺乏能量的表现。身为妈妈,工作、养育孩子、决策家庭事务、操持家务、和亲戚互动、处理家庭经济事务、购买物资……浩大的工程量和岁月一起消耗着母亲,体力下降、注意力下降,长时间缺少养育资源的支持,就会把人的能量耗尽。如果妈妈能够调动资源,在外部资源上发动家庭成员的力量,让丈夫、老人、小孩共同参与进来;在内部资源上提升自己内心的能量,无力感、焦虑感就会减轻很多。

基于这个教育理念,渡渡鸟举办了“鸟窝·妈妈哲学读文会”,抛开难啃的大部头图书,选取短小的文章让妈妈们尽快找回内心能量,这些文章通常选自《妈妈是什么》。参与读文会的妈妈各有分工,主持、发言、记录、观察,互不交叉。每人专注自己的分工,去除脑中的杂念,“鸟窝”用这种方式训练妈妈们的觉知和觉察能力,带着这种能力回到家庭的妈妈可以重新觉察自己的亲子关系。韩谨说,之所以强调觉察,是因为她发现很多妈妈以为自己了解孩子,但其实根本不了解。

而觉察,是一种很奇妙的状态。就像看着川流不息的河水从自己面前奔腾而过,看千花万树在自己面前生长舒展。当我们用面对自然的心态面对家庭,会自觉地尊重起客观规律,能够意识到种子发芽、生长需要时间,急不得快不得。“如果我们都不愿意去吃40天速成的鸡,为什么要用速成的方式养娃呢?大家被‘急这个时代病催赶太久了。”当妈妈开始放慢节奏,压力和焦虑减轻了,心就可以腾出空间接受正能量,人开始有定力。

这样觉察两三个月后,妈妈们有了不小的变化。视角的转换让很多妈妈看到了家庭中被自己忽略的闪光点和美好,对相信自己可以做个好妈妈有了心理动力。在这个阶段,即使家庭内还会争吵,但妈妈们不再为之所困,她们知道这个家是一个动态的能量体,而且,觉察带来的明智,会让妈妈们从束手无策的人成为胸有成竹的人。“我不焦虑了”“我不孤独了”是妈妈们最常说的话。

韩谨的3个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妈妈哲学逐渐完善,研究院里的家庭也在变化着,一切在时间和自然力量的指引下缓慢生长。毛里求斯岛的大颅榄失去了渡渡鸟,孩子们却拥有了自己的“渡渡鸟”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