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把压岁钱给同学了 等

阿达丽

女儿把压岁钱给同学了

Q: 11岁女儿的压岁钱一直由她自己支配,前不久我意外发现少了近2000元。一问才知道她给好多同学发了红包,少的五六十元,多的一两百元,大多数人都没回赠她,少数几个回赠的也就是几块钱。我气得不行,女儿却说我把钱看得太重。该怎么教育她呢?

A: 对孩子而言,钱来得容易,自然也就看得轻。如果一定要论对错,那必是父母有不妥的地方。要想让孩子合理、自由支配金钱,父母必须提前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

孩子从两岁左右开始,父母就应该跟他谈钱。认识钱的概念、钱是怎么来的、钱能做什么、钱可以怎样花,最后上升到钱如何生钱,即投资。以钱的概念为例。两岁左右的孩子最关注的是“爸爸媽妈为什么要上班?为什么不能陪我?”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上班赚钱”,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这时候其实可上升到谈钱的层面。告诉孩子:钱能买来他吃的、喝的和用的一切。带孩子去超市,告诉他,标签上的数字是价格,可以用父母赚的钱把东西买回来,让孩子明白钱可以换来物品,从而对钱有最直观的认识。

金钱观不是在某个年龄段突然就培养的,而是贯穿在与钱相关的所有环节之中。比如:劳动才能赚到钱,钱能买来想要的好东西,也可能买来“坏东西”;钱可以帮助人,也可能会害人。孩子到了七八岁,家长允许孩子对金钱有具体的操作,可以给小数额的钱,让他学会规划,明白钱不是想要多少就能有的。孩子也要体验到因为规划失败带来的“没钱感”,明白节约的概念,从而学会如何规划钱。

只有前期经历过这些教育的孩子,父母才可以说“让孩子自由支配压岁钱”。针对目前这个提问,父母需要做的是果断限量,规定多少钱内可由女儿支配,之后再逐渐找契机,补上前期缺失的金钱观教育。

儿子对北大“哥哥”敬而远之

Q: 朋友的儿子在北大读书,他加了我家15岁儿子的微信,主动提出可随时辅导,周末也经常来家里吃饭。儿子一开始勉强跟人家学,但很快就开始抵触,不回人家微信,人家来家里他跑出去躲。我快愁死了,该如何让他愿意跟学霸学习呢?

A: 孩子10岁以后,父母就无法违背他的意愿,强迫他做一些事尤其是学习方面的事情了,更别提孩子已经15岁。家长的这点儿小心思,孩子早已看透,刚开始能勉强配合,也算给父母面子。

妄图对15岁的孩子使用“榜样激励法”,这是父母“如意算盘”会失败的根本原因。

榜样的影响力是分年龄阶段的。

幼儿期是孩子品行形成的“他律”阶段,榜样的力量能发挥到最大的时期,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是3~8岁的年龄段。3岁后的孩子主要通过模仿来学习,这时,身边的小朋友、大人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进入小学后,孩子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他们会开始模仿自己喜欢、欣赏和向往的人,比如同学、明星或某领域知名人物的一举一动;8岁以后,孩子开始逐渐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更会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榜样,这时,榜样的影响力开始下降;到了十五六岁,青少年的自我逐渐丰满,开始变得自信乃至自大,不再认可榜样和他人眼中优秀的人,甚至会对他们不屑一顾。

对青春期的孩子,更适合的是潜移默化的引导,而非父母如此赤裸裸的“司马昭之心”。与其让北大哥哥去和他谈学习,不如让他们自然接触、聊天,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聊,先产生交往。在轻松自然的交往过程中,也许哥哥某一句无心的话、某一次尴尬的经历,都会成为孩子被碰触、被激发的契机。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成为好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