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父亲

作者:黄晶晶 杨涵 林羽丰 来源:读者校园版

  功利心这些事儿

  一开始,温志刚是有功利心的。

  2008年,女儿4岁的时候,正逢整个经济环境不太景气,创业10年的温志刚,进入了事业发展的瓶颈期。

  家里请的保姆要走了,妻子要上班,需要有个人做饭接送孩子。他说:“正巧都赶上了,那我就试试呗。”

  如何打发女儿从幼儿园回家以后到妻子下班之前这段父女单独相处的时间,是温志刚琢磨得最多的事。

  安排周一到周五的菜谱,每天不重样;上网查资料,看各种游戏书,变着法儿地设计各种玩法。“总想着通过这些游戏,让孩子觉得跟爸爸在一起很好玩儿,”他说,“结果女儿的反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要么不参与,要么不理我。”

  女儿4岁前,温志刚的心思大部分都放在自己的事业上。回家晚是常事,虽然他也会陪女儿玩,但要么是“人在心不在”,要么是情绪不稳定,高兴时哄一哄,不高兴了就发脾气。他说:“孩子拿不准我这个爸爸是不是真的喜欢她。所以当我突然一反常态地跟她亲热起来,她会先观察我到底想要干什么。”

  看过一些育儿书,温志刚才明白,4岁的女儿刚到建构安全感的阶段,而之前自己陪女儿的时间不够甚至是缺失的。他说:“只能往回找补,而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但哪有那么多花样儿想啊?那段时间,温志刚经常会觉得每天的那一个小时过得特别慢,他说:“还有一个小时孩子的妈妈才下班,怎么办呢?基本上每20分钟我就看一下手机。”

  直到一年后,女儿才很自然地搂着他的脖子跟他亲昵。“她明白了爸爸每天都会接送她、给她做饭、陪她玩儿,即便有时候我臭着脸嚷嚷两声,她也不再担心爸爸是不是不爱她。”他说。

  温志刚也跟着慢慢“松”了下来。早上送完女儿,还会在小区里溜达一圈。

  在与女儿的互动过程中,温志刚敏锐地感受到“妈妈”与“爸爸”角色的不同:妈妈们喜欢比较,而爸爸们则喜欢追求结果。

  2004年,女儿温可心出生之后,温志刚的妻子就开始看育儿书,起初还会因温志刚回家晚念叨几句,后来连这几句也没有了。

  “我反而觉得不对劲了,生活中有我没我都不重要了。”他知道妻子不只看了育儿书,还在看一些心理学、佛学、哲学方面的书。“她在进步,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助、焦虑,内心变强大了,却也离我越来越远了。”

  温志刚跟妻子的感情一直很好。“我们对对方的满意度能达到90%,”他说,“夫妻关系其实比父女关系更重要,女儿不能陪你一辈子,但老婆以后就是老来伴儿。”

  育儿肯定是个共同话题,为了合上妻子的“节拍”,他开始看妻子向他推荐的育儿书,跟她探讨育儿理念,按照两个人认可的方法去处理一些具体问题。

  比如孩子爱哭、发脾气,他们总是不做声,等她闹完了,再平静地跟她处理问题。

  “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要尊重她表达情绪的权利,但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别哭了”“别闹了”是轻,性格急躁点儿的人可能就伸手动武了。温志刚认为,自己能接受、认可这些理念,这背后跟个人价值观的转变有关:“我们的父母从来就没有给我们灌输过这些观念,那一辈的中国人都没有自我。”

  将育儿当事业

  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到了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温志刚觉得可以把这件事情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他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得先成为那样的人,育儿先育己。”当了父亲后,温志刚最大的成就感是“把自己活明白了,知道了自己的局限性,也知道了自己肯定能做好什么事”。

  半年前,温志刚创办了一个名为“父亲参与力促进中心”的公益组织,旨在呼吁社会关注并认识父亲参与教育孩子的意义。

  操作这个公益组织,既能保持、跟进与女儿和妻子的现有状态,又能将自己这些年积累的关于当父亲的个人经验和知识储备转化为一份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他说:“我想明白了,这就是我的一个使命。”

  在育儿战场上,养而优则教的,并不只是温志刚一人。

  “我们养育孩子,教育孩子,其实只是借助孩子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拥有10万粉丝的育儿微博“巴学园”,其主人就是一位父亲—王人平。除了要应付一份工作、一个两岁大的儿子之外,每天早上六七点,王人平都会在微博上面分享自己或教育名家的育儿理念。

  这个微博自去年4月开通后,吸引了很多面对膝下满地打滚、张牙舞爪的“小怪兽”束手无策的父母,他们关注这个叫“巴学园”的微博,向他咨询“怪兽们”造成的各种各样的麻烦和问题。

  现在,在“巴学园”的带领下,网友们组成了一个微群,就像十几年前夏夜里父母们凑在一块聊孩子的情形一样,大家谈论自己教育孩子的苦与甜。王人平在一篇文章中说:“为人父母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至于最终是否真能完成救赎,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和孩子都一直走在路上,一直在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上一篇: 守护孩子的幸福     下一篇: “直升机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