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的北京十一学校

作者:陈鸣 来源:读者校园版

  在北京十一学校一次例行的校长与学生共进午餐时间,两名学生当着校长李希贵的面发生争执:一名男生抱怨学校每天规定的睡觉时间太早,另一名女生则认为太晚。于是,李希贵就让两名学生先做调研,再拿出解决方案。

  历经4个月的全面调查后,他们真的拿出了一份建议书。建议书提议采取分层睡觉制,X点之前睡的住一个楼层,X点睡的住另一个楼层,每学期还有X次调整机会。

  建议随即付诸实施。

  这是李希贵面向全校进行民主化尝试的其中一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散养式”的校园氛围中,北京十一学校的升学率和高分学生人数依旧稳居北京市前列,2011届毕业生中,有50人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

  投票说了算

  在北京十一学校,很多事都是由学生投票说了算。

  学校有5间食堂,由3家公司承包,每年需要接受一次全体学生的投票,末位公司将被淘汰。

  2010年,学校在每间教室都配备了3台电脑。科学实验班的王笃年老师担心学生随意上网、玩游戏,于是提议自习时不能使用电脑。全班同学讨论之后集体投票表决,最后30名学生只有2票赞成。对于这样的表决结果,王老师也只能表示尊重。

  这种校内平等对话、民主协商的氛围得益于李希贵的办学思路。早在1995年,他还在山东高密一中担任校长时,就提出过“建设民主校园”的想法。

  李希贵说:“我们最终追求的是民主社会、民主生活。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民主,培养的孩子就不民主;如果这些孩子不民主,未来的社会就称不上民主社会。”

  在教师层面,民主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每年8月28日是校长信任投票日,由全体教职工代表进行不记名投票,当场统计,公布票数,校长的信任票如果低于一定比例,校长就必须辞职。

  其实,大到弹劾校长、修改学校规章,小到学校里面道路的命名,都需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再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属于自己的发动机

  北京十一学校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表,比如数学由易到难分为1至5等,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行选择。最简单的数学1适合今后在大学里读文科专业的学生选修,最难的数学5则涉及大学微积分的知识,为以后攻读数学系的学生开设。

  教室也逐渐功能化,有专门的生物教室、语文教室和化学教室。把13个行政班的学生分散到28个功能教室上课,也就是所谓的“走班制”,更接近于大学的上课方式。

  这项改革一开始,几乎是李希贵一人硬性推着走的。

  北京十一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学能手,特级教师就有22名。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套经验。固定班级消失后,班主任也显得力不从心—都找不到自己的学生了。

  于是,学校的导师制改革也随之推出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导师,建立更紧密的师生对应关系。

  英语老师侯敏华说:“以前走到班里,孩子们做的事基本雷同。一个化学老师发卷子,所有的学生都在做化学卷子,很多问题在集体层面解决了。可现在每个学生做的事都不一样,沟通的工作量猛然增加了,这样的工作对班主任是非常有挑战的。”

  “中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是,西方的孩子内心基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发动机。”李希贵说,“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给学生装上自己的发动机,自行管理,自行驱动。高考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只是帮助学生走过这个门槛,更关键的是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和人生方向。”

上一篇: 柯南的启示     下一篇: 我不想去上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