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孩子的身体出现了各种不适症状,但去医院检查后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那家长就要小心了,孩子有可能是心理生病了。
马老师:
我家孩子13岁,刚上初二。在大家眼里,她是个听话、懂事、爱学习的好孩子。小学和初一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班上排名前三左右。但是每次评选三好学生,她总是票数不够,这次又是这样。她多希望自己能像某些同学一样,全票通过啊!对此,孩子自觉是因为长得难看,没人喜欢,因此性格也变得比较孤僻,朋友很少。
最近让我发愁的是,孩子总是闹病。小学的时候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但是比较轻微。但这一年,一旦她考试没考好,或者同学关系出了问题,她就说手指疼,后来说脚趾也疼,接着是腰疼、头疼……但每次带她去看医生,也查不出什么问题。
初二之后,这种情况特别明显,孩子经常说这儿那儿的不舒服。就这样,只要她说病了,只能给她请假让她在家里休息。但是她在家就是看手机或玩游戏。有时我不让她看手机,把手机强行拿过来时,她就会呼吸急促、手冰凉,说自己头晕、心跳加速。每到这时候,我就吓坏了,只能什么都由着她了。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位家长 徐金玉
家长朋友,您好!
首先,马老师想说,孩子身体上根本就没病,医生的诊断已经做了很好的证明。但她不是没病装病,而是心理在闹病。
孩子到底怎么了?
在心理学角度上,这叫作躯体化现象,就是人在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的情况时,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叫作心病跑到身上来。人们在生活中的许多病症,都是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这是人的一种自我心理防卫,以减轻内心的痛苦和焦虑。
人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都是建立在潜意识中的,是不知不觉中使用的。所以,孩子出现躯体化症状也是无意的,是潜意识在活动,千万不要责怪孩子,她不是故意装病,而是心理上出现了一些状况,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躯体化
症状?
一是为了缓解心理压力
很多时候,一个人出现这样的“病症”,常常是“需要”闹病了。什么时候人需要闹病?面对生活困境的时候,心理压力较大的时候。这时候,人就会闹病,从而回避生活困境,缓解心理压力。
您的孩子正是这样。她之前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评三好学生希望全票通过,这说明她自我期望过高,这一点很可能与家庭对孩子的期望较高有关。
初二是个特殊的过渡期,考试成绩和同学关系,都很容易变化不定。于是,女孩感到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自我期望落空了。这对女孩构成了生活困境和心理压力。为了逃避困境,缓解压力,女孩身体开始“生病”了。
二是为了获得附加利益
一般在家庭中,大家的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容易被家人疏忽和误解,但是如果是身体生病,往往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理解,也会得到关怀和照顾。所以,人往往会顺着这样的家庭氛围和思路,通过闹病而获得这样的附加利益。
您的孩子也是这样。每当出现躯体症状时,她都得到了妈妈的照顾与呵护,甚至是老师的关注,这就是一个附加利益。同时,赢得母亲对“病中”自己的放任,这实际上是亲子关系上,孩子战胜了母亲,这是又一个附加利益。这些附加利益,都是对女孩闹病行为的一种强化。于是,让女孩越来越不想从病里走出来。
我们应该怎样做?
给孩子正向关注
之前每当孩子出现症状的时候,都得到了妈妈的关注。这是负向关注。正是这种负向关注,强化了孩子的所谓病症。
所谓正向关注,就是不让孩子因为闹病得到附加利益,忽略孩子的所谓症状,而关注她行为表现正常的时候,也就是在孩子行为反应正常的时候,充分给她关怀和温暖。这样就可以让反应正常的行为表现得到强化。
帮孩子化解压力
根本的对策是,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压力。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在亲子的沟通中,逐渐引导孩子降低自我期望,比如,接受自己考试排名不在前三,接受自己评三好学生时不能全票通过,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平凡,等等。这样,孩子就会从根本上逐渐化解掉心理压力。
积极带孩子进行专业治疗
当家长通过以上调整,发现孩子的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是更严重了,又经过医院的检查,确定孩子不是身体疾病之后,那么我建议您带孩子到医院的心理门诊就诊,由专业的心理医生对孩子的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带孩子去正规的医院看心理门诊,寻求帮助,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心理疾病和感冒发烧一样,也是人体的一种不适反应,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一场心理感冒。
栏目专家简介
马志国
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