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魂”,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集结

革命精神,作为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灯塔,不仅照亮了新中国的奋斗征程,也深深根植于无数家庭的血脉之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红色基因。这种精神,如同家族的宝贵遗产,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年轻一代的心灵,激发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塔山阻击战

“塔山没有塔,塔山没有山,我们四纵就是塔,我们四纵就是山!有我们四纵在,他敌人就别想越过塔山!”

塔山阻击战是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是辽沈战役的关键组成部分。1948年10月10日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所部遵照中共中央军委、东北野战军制定的“攻锦打援”方针部署,在塔山、虹螺山一线,投入8个师的兵力,顽强坚守,浴血奋战,抗击了国民党11个师陆、海、空军的猖狂进攻和轮番轰炸,进行了6个昼夜的鏖战,我军以伤亡3571人的代价歼敌6889人,阻止了国民党“东进兵团”对锦增援,粉碎了其解救锦州的战略企图,保障了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与辽西会战的胜利,一举扭转了东北战局,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进而加速了东北解放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序曲:英魂聚塔山,与战友同眠

塔山烈士陵园埋葬了当年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近几年又有许多曾参加过塔山阻击战的老首长、老军人去世了,他们生前也纷纷留下遗愿要求安葬在塔山,与牺牲的战友在一起。考虑到这些老首长把当年曾指挥过塔山阻击战作为自己一生戎马生涯的荣耀,对他们曾战斗过的这块热土怀着眷恋之情,经各级领导部门批示后,于2011年另建一处80个墓位的军人骨灰安葬园,以满足这些曾参战的老首长、老军人的遗愿。

集结:续写“塔山魂”

2024年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塔山阻击战参战将士后代,31家80余人齐聚塔山。这个活动是塔山烈士后代们自发组织的,发起人是高燕飞,他是一名红色文学作家,他的父亲是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战士作家”的高玉宝。这一次的纪念活动,他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他的想法是希望后代们能延续老一辈的革命情谊,让这段历史不被人忘却,让年轻人、孩子们也能了解到这段历史,传承塔山精神。

来自五湖四海

随着活动社群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每个人都光荣地介绍自己父辈的英勇事迹,对于自己是塔山战役参战将士的后代,都非常自豪。听说清明可以在塔山相聚,大家都很期待。广州、湖南甚至还有身在国外的塔山英雄后代们,都收拾好行囊,带上自己的子女还有孙辈,在清明节那天来到塔山,续写“塔山魂”。

东野小小兵

纪念活动的现场庄严肃穆,子女后代们按照老一辈的番号各自站开,“一二一,一二一”,听着口令,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将士们整装待发准备迎战,战旗迎风而动。

活动现场,有一个小朋友格外引人注目,他叫小恺,只有5岁,是全场最小的后代,自称“东野小小兵”(东北野战军),他是跟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来的。他的“一二一”喊得非常洪亮,戴着军帽敬军礼,小小年纪一身正气。对于塔山战役的很多故事,他如数家珍,甚至比很多大人都熟悉,这离不开家人的熏陶。

终于回到了组织

刘进峰当年在塔山战役中立过大功,直到去世前,他都心心念念他的组织、他的战友。去世后,他的子女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可以将老人葬在塔山,让他与战友们长眠在一起,但是面对繁杂的手续犯了难,最终是家里年轻的后辈们启动了申请程序,最终实现了这个愿望。

当家族里的年轻人在申请过程中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深度了解塔山战役和老英雄当年的丰功伟绩时,不禁连连感慨:“我竟然不知道,我家的老爷子当年是这么英勇!明年我一定要带我家的小学生来缅怀他的‘祖祖’!”

尾声:未完结,塔山精神将代代传承

活动组织者高燕飞回忆说,他在活动现场意外地收到近百个“2024年烈士后裔扫墓留念”字样的袖标。​初看“烈士后裔”这4个字时,他愣住了,因为他的父亲并没有在塔山战役中牺牲,是因为忘不了牺牲的生死战友,才在去世后一定要来塔山陪伴烈士的。但是,他转念一想,马上就释然了:“这些葬在塔山的父亲的战友们,很多在牺牲时还没有结婚,没留下后代,但他们是我父亲的生死战友,我们也就是这些烈士当之无愧的直系后代,是塔山所有英烈的儿女!”

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来自五湖四海的集结,不仅仅是对家族里老人的缅怀,更是对“塔山魂”的致敬。那些英勇无畏的故事,如同不灭的烽火,点燃了一个个家庭和一个个年轻生命中的爱国之火。墓园中的每一朵雏菊都仿佛在诉说着:英魂不朽,吾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