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由心生,民歌,民族力量的源泉

从我第一次演唱民歌,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它。这种共鸣的唱法、这些根植于中华民族民间土壤的精神凝练,总能给我足够的力量,让我积极地面对生活。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更多地去了解我们的民族音乐,将这份正能量传承下去。

我的姥爷、爷爷奶奶,都是老一代的革命者,他们经常在家里演唱革命歌曲。我的姥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姥爷就教会了我唱志愿军的军歌。我的奶奶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歌唱训练,但在我听起来,她的声音和郭兰英老师的声音特别像,高亢洪亮。奶奶经常在大型活动中担任领唱,而且对于地方戏曲,比如吕剧、黄梅戏,她也是听一遍就能唱出来。所以我小时候耳边总是环绕着《我的祖国》《南泥湾》这些歌曲。跟着长辈们每天哼唱这些歌,是我儿时记忆中非常重要的片段,长辈们时常教育我,正直、诚信、自律、友善,这也是我家的家风。虽然爱唱歌,只是那个时候,家里人包括我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我以后会走上歌唱这条路。

感恩“伯乐”的坚持

其实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跟我父母说:“您的女儿唱歌很好听,是学过声乐吗?”因为每次有演出,我都是那个喜欢上台、主动争取表演机会的人,也是声音洪亮、站在中间领唱的那个人,但我完全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只是在家里跟着电视唱、跟着长辈唱。父母只当老师的话是对我的赞美和寒暄,并没有放在心上。后来读了小学,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好几次,但因为我学习成绩很好,父母还是没有让我去学习专业声乐的打算。

直到读了初中,碰到当时刚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年轻音乐老师,我几次在课上的表现让她觉得我特别有天赋,于是她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回家和你父母说,赶紧让他们给你找个老师好好学学声乐吧。”虽然我回家跟父母转达了老师的嘱咐,但没有人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包括我自己。但我的音乐老师却非常坚持,在她又问过我几次之后,严肃地对我说:“如果你爸妈还不给你找老师学声乐,那我就要给你找老师了。”这句颇有“威胁”意味的话,终于引起了全家人的重视。

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第一次去见我的启蒙老师,时任山东艺术学院声歌系主任张庆朗教授,我还很紧张,用“大白嗓”清唱了一首《小小少年》,老师听完后默默地点点头,便收下了我做学生。

高中时,我已经取得了一些歌唱比赛的奖项。某一天我的老师对我说:“丹丹,咱们一起放一颗‘卫星’可好?”我有点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接着说:“我们来试一试,开一场个人独唱专场表演吧!我们这个地方,还从来没有过孩子开专场,你勇敢做第一个尝试的人,可以吗?”就这样懵懵懂懂的,我开了人生中第一个专场音乐会,我永远都忘不了站到台上的那个瞬间,我的父母,我的恩师,我的同学、朋友,还有那么多来支持我的陌生人,他们用掌声鼓励和肯定了我,给了我无限的力量。

快高考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上不上艺术专业院校。那个时候我虽然热爱舞台,但一直有个当老师的梦想。我的父母在这个时候再一次帮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唱歌可以作为兴趣爱好,还是应该走一条更宽的路。就这样,我以普通高考生的身份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学校里,我还是有很多机会走到舞台中央,还遇到了恩师金铁霖教授。跟着金教授,我拿到了民族声乐的博士学位,他对我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带我达到了歌唱事业的巅峰,一步步走向了更大的舞台。而且更幸运的是,我可以从事我热爱的教师事业,也有歌唱的舞台,生活丰富多彩,每一天都过得非常有意义。

希望把民歌唱进万千家庭

有一次,我在课上问二十出头的学生们:“你们小时候的儿歌启蒙是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大多是流行歌曲,我突然感觉到了代沟的存在。我仔细地询问着这些歌名,一一记录下来,学生们一脸不可思议地看着我。随后,我又问了他们是否听过《浏阳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的祖国》这些歌,这下轮到他们一脸蒙了。于是,我在课堂上播放了我小时候经常听的这些民歌,仿佛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课下他们积极地跟我反馈:“丹丹老师,听着这些歌,我感觉特别有力量。”“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戴上耳机在自习室听上一首军歌,我感觉自己有了可以通宵看一晚上书的劲头!”学生们随后还发起了一个活动,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红歌夹”,有军旅歌曲,有爱国歌曲,也有不少民歌,学生们说小时候没听过,现在要尽力补回来。

我现在也争取了很多的机会到基层、到社区中去唱民歌,希望把这些红歌唱进千家万户,让现在的孩子们爱上这些歌曲。民歌是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同频共振,能唤起我们共同的情感和力量,所以我也经常在各种活动中号召爸爸妈妈多带孩子听民歌、听红歌,让民族音乐得到传承,让民族力量得以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