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辈当自强”,如果孩子在红色之旅中被激发出这样的感受,这句话才不会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根植于孩子内心深处的持久动力。
在清明节时带孩子去南京进行一场缅怀之旅,是我想了很久的事情。作为烈士后代,我骨子里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族情怀。在孩子读小学之前,孩子的爸爸不是很支持我的这个想法,他觉得孩子太小了,可能很多情绪他还没办法理解,所以这份计划一直搁置着。今年,孩子快8岁了,这两年读了很多书,成了一个小历史迷,尤其对中国近现代史非常感兴趣,我觉得时机到了,是时候一起去南京看看了。
排除万难,出发!
当我做足了准备,制订好一家三口的南京红色之旅线路后,反对的声音出现了。
首先是来自家里老人的担心,他们觉得孩子太小,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地方,会不会太沉重了。孩子还小,会不会没办法承受?我和父母解释,我觉得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要铭记在心的历史,对于每天都在喊着“吾辈当自强”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必须要了解的一段过去。现在的孩子并没有太多经历磨砺的机会,很多事情如果只是喊口号,并没有走心的话,是不会有真正的自强动力的。我希望带孩子去看这些地方,去感受中华民族受过的这些苦难,能真正触动他的心,我也相信孩子没有那么脆弱,经过这样的洗礼,他应该能变得更强大。老一辈人经历过困苦,更容易理解我的想法,经过沟通,我很快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第二个反对的声音来自好友,她觉得我把一个假期安排得太过沉重,而且也担心血淋淋的图片、史实会吓到孩子。“吓到?”这我从来没想过,我觉得那是全天下最有正气的地方,是我们亿万同胞和英烈以死抗争、守护民族尊严的地方,我觉得这样的清明节对于孩子来说才有意义。朋友被我说服了。
最后还有一个小难题,就是我需要提前一天出发,要给孩子请假。我该怎么跟老师说呢?索性跟老师说实话吧!当我跟老师说了我的计划和要请假一天的申请时,没想到班主任老师很干脆地就答应了,并且利用课间的时间跟孩子交流了很多。孩子回来跟我说:“妈妈,老师说你的想法特别好,让我好好地参观和学习,多拍几张照片回来和同学们分享。”
一切都没问题了,我们出发!
润物细无声
在清明节当天,我们一家三口预约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天早上我们去附近花店特意买了一束白菊花。孩子问我为什么买白色的花,我和他说:“妈妈觉得白色象征着牺牲同胞纯洁的灵魂。”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到了纪念馆门口,还有很多人自发来悼念,路上车水马龙,但又出奇地安静。我们拿着身份证排着队,孩子也安静下来,轻轻地跟着队伍走。纪念馆室外播放着肃穆的音乐,我几乎是听到音乐的一瞬间就要掉泪了。路边的雕塑展示着那段历史,不忍看,不忍回顾。孩子自己去看了每一个雕塑下面的文字牌,尝试着去理解上面的故事。
在纪念馆的室内,有一个展厅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遇难者300000”。这个展厅很昏暗,天花板上有很多个闪闪发光的小灯发出微弱的亮光。孩子站在石碑前,静静地看了好久,我不忍打断他。不一会儿,我看他擦拭了眼角,悄悄地跟我说:“妈妈,你看这个数字有这么多个零,这是30万人啊!他们都化成了这天上的星星,对不对?”听到他说完这句话,我也忍不住流泪。我对他说:“所以,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他狠狠地点了点头。我们沿着参观的路线,一路走下去,虽然交流不多,但他一直很严肃,这跟他之前在其他博物馆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孩子爸爸拉着我说:“这小家伙还真看进去了,走心了。”是啊,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担心他害怕、看不懂,但我们忽略了他是中国人,身上流淌着前辈们的热血。
在展厅的出口,有一面墙上写着8个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看着这8个字,我们一家人彼此分享着各自的感悟。孩子说:“我刚才看到了南京大屠杀时,我们和日军的武器装备,我们的船虽然多,但是都不够先进。我觉得我要好好学习,让我们国家的武器变得厉害,有厉害的船、厉害的飞机和厉害的枪炮,这样再打仗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那么多士兵去牺牲了。”这就是一个七岁半孩子对军事强大、对祖国强大的理解。虽然在纪念馆的一上午,我们的交流非常少,但是孩子看到的每一个字、每一座雕像、每一帧画面,都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了他内心。
生活,真美好
“妈妈,我们现在的生活还真是挺好的。”这句话,孩子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雨花台烈士陵园都对我说过。在纪念馆的出口,有一个写着“和平”二字的雕塑,当我们从昏暗的展厅走出来,看到蓝天白云下的“和平”二字,这种强烈的反差会触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弦。那段至暗时刻已过去,那么多的英雄先烈用血肉之躯为我们铺好了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一切感激的话都显得太过苍白。
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孩子听着爸爸给他讲述那段悲壮的历史。在此之前,孩子从没仔细地了解过这段历史,所以他听得格外认真。我们仨站在9位烈士就义群雕前,肃然起敬。孩子说:“妈妈,今天我没有带花束,除了献花和鞠躬,我还能做些什么?”我说:“你是少先队员,你想想,还能做什么?”他立刻站得笔直,敬了个少先队队礼。我们走的时候,广场上有一颗遗落的雨花石,孩子捡起来扔到草丛里,边扔边念叨:“我帮你们打扫一下卫生,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我们拍拍他的头,很欣慰。
这次的南京红色之旅结束后,我们一家三口做了一张手抄报,记录下这次的感悟。可能孩子太小,很多想法他并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但我知道,他很受震动。我并没有强求他再去复述这段旅行,对于这段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悟,我相信,爱国、爱党的种子会在一个孩子的心中慢慢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