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项不可思议的发明
智能手机
1987年的电影《华尔街》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金融家戈登·盖柯的那部价值4000美元的手机。它足有砖块大小,电量最多却只能维持通话30分钟。
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很难想象如今会出现这种功能繁多的智能手机。无论是手机用户还是手机发明者,都认为这么小的机器有那么多功能是不可能的。打个比方,如果用上个世纪80年代的零部件制造一部iPhone,那这部手机的体积得有多大啊?
这就是史蒂夫·乔布斯给人类留下的神奇遗产。
以上提及的1987年可以满足iPhone功能的部件加起来可以装满一辆大推车。但我们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iSuppli公司的高级分析师韦恩·兰姆说:“iPhone的好处在于他们将台式机和移动计算机的优点都浓缩到一部手机之中。”iPhone的核心处理器每秒钟可以处理10亿步操作(新的iPhone4S更多)。你或许会拿它跟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电脑克雷X-MP对比。但是克雷所占面积跟一间小办公室一样大,并且还需要功能强劲的冰箱来处理其产生的废热,所以,还是把推车推走吧!要想移动1985年版的“iPhone”,我们需要一辆卡车。
节能灯
1973年,灯泡制造商们都非常担心,随着石油危机的加剧人们会减少用电,这会大大降低灯泡的销量。
通用电气公司的工程师爱德华·海默接到一个任务,要求他设计一个白炽灯的节能替代品。海默想利用荧光管发明一种灯泡,在这种灯泡内部,蒸汽汞原子受到电子束刺激产生光。他的同事都说他是在浪费时间,这样做的成本太大,而且节能收效甚微。
海默回忆说:“他们跟我说,我发明的这种灯可能根本无法使用。当我制造出第一盏灯时,我也想看看它到底能有多糟糕。”
火箭
1920年,《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了火箭技术的伟大先驱之一—航空工程师罗伯特·戈达德。
在此之前,他曾经发表过一篇描述火箭飞行基本规则的报告。《纽约时报》完全不相信他的描述。该杂志认为,火箭不可能升入太空,因为它不可能在真空中前行。针对戈达德的火箭可以登月的说法,《纽约时报》声称:“除非奇迹出现,否则根本不可能。”航天事业就以这样一种负面形象走进了新闻视野。
现在,每年有超过100架火箭升入太空。尽管太空旅行还没有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与轨道相关的技术。飞机、火车和汽车导航都使用了卫星,天气预报来自太空中的传感器,电视、广播和网络数据信号也是通过轨道发射器传播的。
蓝色激光
中村修二站在座无虚席的礼堂演讲台上,拿出激光仪指向一面空白的墙。观众们满怀敬畏地抬头看着,在他们上方闪耀着一个亮蓝色的光点。
这件事发生在199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材料研究学会会议上。很难想象一个简单的激光仪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但是中村修二展示的这种蓝色激光在几年前甚至完全不存在。如今,蓝色激光出现在了世界各地的起居室中。如果没有蓝色激光,人们连蓝光电影都看不了。
半导体激光器将电流直接转换成光。上个世纪90年代,它们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光导纤维传输、影碟机和激光打印机中了。当携带电流的电子穿过晶体材料坠入原子电子壳的空槽位并以光子形式释放能量时,半导体激光和发光二极管就会发出光线。晶体的构成决定了释放能量的多少,而释放能量的多少又会反过来决定光线的波长。
维基百科
十年前,维基百科还没有现在的声望。创建者们没有薪水,也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他们克服了非直观的编辑系统,没有人负责事实查证、文章选择和编辑传统的校对工作。
事实上,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也尝试过传统的方法,他们试图编纂一部名为《新百科全书》的在线百科全书。《新百科全书》在企业家吉米·威尔士的支持下于2000年惨淡上市。人们希望大多数资源贡献者能发布一些跟主题相关的学术记录。文章必须经过完整的7步审查。截至2000年11月,维基百科仅仅发布了两篇完整的文章。
威尔士和《新百科全书》的编辑拉里·桑格意识到这个项目陷入了困境,于是他们决定大胆尝试更快地发布文章。2001年1月,他们发布了第二代百科全书,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部百科全书上发稿,这就是维基百科稿件的雏形。威尔士担心他那些专业的百科知识提供者会抱怨,但是他也知道已经别无选择了:“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的话,就只能关门大吉了。”就这样,维基百科诞生了。
维基百科的内容涉及到280多种语言,包括大约2000万篇文章。这是许多信息搜寻者的首选。维基的成功也证明了当问题涉及知识交流时,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要求支付报酬,甚至也不需要管理。给予志愿者他们所需的工具,他们就能自行组织起来,这是一个很简单却又很酷的主意。
Turbo编码器
你很可能不知道数码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在你的口袋里,它叫做Turbo编码器:一种能够帮助手机和卫星电视接收和传递清晰度几近完美的信号的设备。
电报发明之后,工程师们就一直想要发明一种能够通过声音传播信息的方法。1948年,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克劳德·香农从数学方面证明了通过增加“多余”信息来传递可靠声音信号是可行的,尽管会存在一些噪音。
香农为实现零错误数据传递设计了速度上限,而这一上限取决于传输渠道的带宽和信号噪音比例。理论上“香农上限”不能被打破,人们甚至一度认为这一上限不可能接近。最佳的编码方式距离这一上限还很遥远,不过当时没有人能发明出其他的技术,这一上限就成了人们不能做得更好的理由。
不久之后,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1960年由麻省理工的罗伯特·加拉格尔提出的类似于Turbo编码的方法。基于当时的电路设计,人们认为他的构思是不可行的。如今,他跟法国团队的合作对于第四代手机网络和高清电视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由于“香农上限”不能够被打破,很长时期内,我们的后代可能还要使用Turbo编码器。要知道,你的口袋里装着的可是《星际迷航》中使用的技术。
全球通用翻译
在1986年的《美国百科全书》中,人们援引文学翻译家J·M·柯亨的话:“难以想象有比人脑本身更简单的文字翻译机器,它能储存知识、阅读和进行区分。”
关于电脑他没有想太多,不过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当时,机器翻译的结果很糟糕,发展速度很慢。如今机器翻译仍然不完美,但是动动鼠标就可以完成60多种语言的在线翻译,不远的将来还能够实现80%的精确度。
“谷歌翻译”的阿西什·韦努戈帕尔说,计算机翻译很快就要进入冲刺阶段,可以满足日常翻译的需求。当然,诗歌或法律等复杂文本仍需要人们自己润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