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尼治时间的百年之争
2011年11月3日至4日,全球50多名天文学家聚集伦敦开会探讨,是否应该用“原子时”取代“格林尼治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也被称做“世界时”或“标准时”。据国际电信联盟网站消息,国际电信联盟定于2012年1月在瑞士日内瓦表决,是否以原子时替代世界时。这就意味着“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极有可能被废除。
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世界公认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和世界时区的起点。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诞生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
但是因为受地球自转速度减缓影响,格林尼治时间存在一定误差,也有一个逐渐变慢的过程,需要天文学家定期调节。
1958年人类启动原子时,原子时的精准度要远远大于格林尼治时间,1000万年误差仅1秒。时间“双轨制”就这样形成了。两种时间以各自的速率向前奔跑,两者的偏差也在不断加大。从1958年至今,格林尼治时间已经慢了34秒。
源自航海事业的需要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制定,与英国一件争执案有关。
1858年11月24日,英国多塞特郡的时钟指在上午10时6分,该郡一位法官判决一名提请土地诉讼的人败诉,因为在上午10点开庭时他没有准时到庭。两分钟后,那人到庭,他向法官指出,按照他家乡肯柏兰郡喀来耳镇火车站的时钟,他是准时到达的。这个案件因此必须重审。
火车站与法庭的时间出现差异,促使英国政府去统一时间。
英国是一个航海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对航海者来说,能否准确计时,是生死攸关的事。因为没有准确的计时工具,就无法知道船只在海洋中航行的位置和时间。长期以来,航海者只是凭航海经验臆测经度,确定航向,如果错了,船只就会走错航向,甚至会搁浅或触礁,这样的事故在航海史上屡见不鲜。
1707年,一支由克劳斯利爵士率领的英国舰队,因测错了经度而失事,4艘舰只被毁,2000多人葬身鱼腹。
17世纪,航海家已经懂得如何确定纬度,但一直未能掌握准确测定船只位置经度的方法。
为解决测定航海经度的问题,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下令,在伦敦东南泰晤士河畔的渔村—格林尼治村兴建天文台,由天文学家约翰·福拉姆斯蒂德负责测出精准的经度来。
福拉姆斯蒂德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为测量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础。
又经过几代天文学家近200余年的努力,终于测定了精准的经度,以此绘出了格林尼治子午线,并确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计时法,并把划经这个天文台的子午线,作为地理经度测量和计时系统的起点。全世界的航海者只要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为起点,便可以在航行中准确地测出自己船只的正确位置和当时的时间。
成为世界公认标准时
当格林尼治天文台确定自己的子午线时,当时的几个航海大国也都依据自定的子午线各行其是。当遇到相互交换船只需要确定时间、地点时,往往造成很大的混乱。
后来,英国发明了一种报时方法:每天下午1点差5分,在位于小山上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一根旗杆上升起一个大气球;1点差2分,球升至顶端;1点整,球开始徐徐下降,以此向进出泰晤士河的船只提供准确的时间。然而,此举并不能解决全球时间不一致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884年10月13日,25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就使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时间和统一的子午线问题进行讨论。鉴于当时世界上有约65%的船只在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会议以22票赞成、1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决议:“会议向与会国政府建议,将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子午线规定为经度的本初子午线。”
于是,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世界公认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和划分世界时区的起点,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从此诞生。
1924年2月5日起,格林尼治天文台每隔1小时向全球发布调时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伦敦的烟尘和灯光的干扰,天文台的观测工作受到影响,格林尼治天文台迁往东南沿海的赫斯特蒙苏堡。但是英国广播公司报时时,仍沿用“格林尼治”这一名称。昔日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已辟为博物馆,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凡是前来参观的人都爱横跨院中地面上的铜子午线,以示横跨东西两个半球。
与原子时之争
格林尼治时间与原子时,用哪个作为通用的时间标准,已经争论了10多年。
由于海洋和海床之间的摩擦以及其他种种因素,消耗了地球自转的能量,所以地球自转有变慢的趋势。那么,格林尼治时间就会相应变慢。
1958年,人类启动原子时。原子时用原子能级跃迁振动频率计时,1000万年误差1秒,相对精准。
上个世纪70年代一项国际协议,确定了格林尼治时间和原子时两种时间计量系统。
为协调两种标准,格林尼治天文台1972年引入“闰秒”概念。利用“闰秒”强行使两套时间的时刻保持一致。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实验室主任董绍武介绍,人们日常生活用时,是与地球自转保持一致的,地球自转慢了,就要调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隔几年要把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推迟1秒,也就是“闰上1秒”,与昼夜协调一致。
“如果不推迟1秒的话,积累的时间长了,会出现混乱的情况。极端的情况是,大约在七八千年后,钟表上显示是白天中午12点,但事实上已经是夜晚了。”董绍武说。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与原子时之争,其实是“人们日常生活”用时与“科学研究”用时之间的矛盾。
对于授时机构、通信、航天、电子等时间精度要求较高的领域而言,需要时间的连续性。有些领域的科研需要原子时,全球卫星导航精确到纳秒,卫星发射需要精确到微秒以上。
据悉,美、日、法等部分国家认为,应该让格林尼治标准时间退出历史舞台,理由是,时间作为一个系统内部参数要求尽可能连续,如美国的GPS系统。
中国、英国的很多科学家是反对修改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毕竟它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世界标准时间的英法之争
格林尼治时间是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标,后来人们发现地球的自转有逐渐变慢的趋势,并有季节性的变化和突然的不规则变化。因此,1979年末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通过决议,确定用“世界协调时”取代格林尼治时间作为无线电通讯领域内的国际标准时间。这一发展,体现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1999年12月28日,一种新的时间系统——格林尼治电子时间(GET)正式诞生,它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时间标准。而原有的格林尼治时间(GNIT)仍然保留,作为21世纪的世界标准时间。
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计量局支持以原子时取代世界时。计量局研究员埃莉萨·费利西塔丝说:“两种时间计量标准并行有不少麻烦。设想一下,如果‘千克’存在两种或三种定义,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法新社评述,2011年11月3日召开的会议伤害了英国人的“国家自豪感”,不仅关乎失去格林尼治时间所代表的“维多利亚时期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同样关乎“老对手”法国在延续百年的英法时间计量之争中占据上风。
英国人以计时历史悠久、钟表制作传统深厚为骄傲。欧洲首座机械钟1283年在英国贝德福德郡制成,世界上仍在运行的最古老时钟位于英国索尔兹伯里大教堂,1386年制成。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原子时虽精准却不完美。按照原子时,原子钟所显示的时间终有一天会超过世界时。
英国大学与技能事务大臣戴维·威利茨反对废弃世界时计量系统。在他看来,这场关于世界时的存废争论已经超出科学范畴。
“英方立场是,我们应该依照人们所感知的真实时间计时,这种(时间计量系统)以地球自转而不是原子钟为依据。”威利茨说,“没有闰秒,我们将失去与地球自转的联系。最终,(原子钟标示的)‘午夜’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午来临。”
世界无线电通信全会2012年1月19日晚间决定,将修改现行世界标准时间—“世界协调时”的有关提案推迟至2015年的下次大会上考虑。这意味着,原子时还没有被接受为新的世界时间标准,源于格林尼治时间的现有时间标准将继续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