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幼稚型人格

作者:李兰陵 来源:读者校园版

  儿童心态的成年人

  心理学家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一个“成熟的人”。成熟人的标准—有安全感;能够胜任所承担的工作;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和认识自己;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

  依此标准来看有些年轻人:有的人根本适应不了自己的工作;有的人遇到困难不知道怎么解决;有的人老大不小了,心安理得地“啃老”;有的人没有价值尺度,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种“长不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因家庭、婚姻、社交问题寻求咨询辅导的个案中。

  一个32岁的女子,已是3岁孩子的妈妈。孩子刚出生时,她不但没有欣喜若狂,反而觉得孩子是一个累赘。她不愿干家务活,像交水电费这些事情,她都觉得很累;她是中学老师,工作兢兢业业,但总觉得很累,自己无法承受;现在她动不动就往娘家跑,买什么菜,参加什么会,都要向父母请示汇报,听他们的详细指导。

  心理学家称这种“永远长不大的人”,为“幼稚型人格”的人。

  成长有一个关键的“断乳”期

  为何没有长大?心理学家认为是“错过了与父母分离、成长为独立个体的关键期”。

  孩子长到足够大时,本能地有一个成长为独立个体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称其为“心理断乳期”,时间是:10岁以后,18岁以前。

  少年人的成长,显示出“逃脱—回归—逃脱”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西绪弗斯现象”。

  少年们“自我意识”觉醒后,有一种“逃脱”父母怀抱的渴望,但由于他们处于“半幼稚与半成熟”状态之中,会遇到“成长的烦恼”,此时他们在心理上又渴望“回归”父母的怀抱;待他们休整后,又会蓄积起新的“逃脱”的渴望。人,就在一次次的“逃脱—回归—逃脱”中,成熟起来。

  “成长烦恼”需要父母的理解

  有一种孤独,和“成长烦恼”有关。当少年遇到“成长烦恼”、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解决时,就会“回归”,向与自己有着天然的心理联系的父母求救。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爱护,他必定会更孤独、寂寞,甚至痛苦。

  有一个初三男孩被父母带去看心理医生,原因是“他总和一位女生走得很近”。这个男孩说:“说我和她谈恋爱?这哪儿跟哪儿啊。我和她走得近,只是因为她愿意听我说话!”

  他妈妈问:“你为什么不和我说?回家老黑着脸,就像谁欠了你200块钱似的。”

  男孩说:“我一和你说,你就教训我。我觉得同学们都不愿意跟我说话,我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你会说:‘你把学习成绩搞上去了,在班里就抬得起头了。谁让你自己不用功啊?’我哪儿不用功了?你(指妈妈)什么都不懂!而那个女生就懂我。”说这话时,男孩的眼眶红了。

  在断乳期,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产生了符合社会期望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说,孩子的天性是想好好学习的。“为什么成绩不如人”是他们成长的烦恼和困惑,他们非常希望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安慰并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得到的总是“不好好学习”的指责。

  有一个高一女生说:“我总觉得自己一个人在海上游,前边是茫茫的黑夜,我游不到头……”她曾经因为孤寂,多次试图自杀。

  孩子遇到“成长的烦恼”,若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哪能蓄积起继续前进的力量?成长的脚步怎能不被延缓?

  压制、包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个案:一个父亲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跟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来往。上高中后,那几个同学因为没有升学而去打工了,这个男生仍和他们有联系,这个父亲气得把他吊起来打。他被母亲悄悄放下来后,一溜烟地跑了,跟着那几个同学打工去了。

  很多家长的暴力,让孩子“成长的烦恼”变成了“反抗的烦恼”,以致打乱了正常的成长脚步。

  个案:有一个28岁的大学毕业生,现在宅在家中。他不出去工作,有一个理由:“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勉强学到的知识,不足以胜任工作。”他原来想学文科,但学理工的父母给他讲了一大堆“学文不好”的道理,非让他学理科,并为他报了“自动化”专业。因这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他宅在家里,心安理得。

  “你除了学习外,什么都不要管”“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听我的没错”等,如此“包办代替”,不给孩子“断乳”的机会,是孩子晚熟的重要原因。

  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自己选择

  对“半幼稚与半成熟”的少年,放手怕出错,管严怕套牢,那怎么办?

  有一个母亲是这样做的。

  一个初三孩子,一模考试成绩很好,二模却考砸了,他很困惑,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呢?”母亲听完他的诉说,启发他:“二模中错的题,是怎么错的?”母子俩经过分析,发现了问题。孩子问母亲:“老师给的复习题太多了,不管会不会,我都做了,没有时间发现自己的弱点在哪里。以后,我只选我不太会的题做,你看怎么样?”妈妈说:“好啊,就这样试试看!”这孩子三模考了班级第一。

  这个母亲的做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是“倾听”,只要你听他讲,他就会感受到你的爱,不再焦虑无助;其次,是启发孩子自己找对策,自己解决问题,这是成长的过程。

  如果孩子的抉择和你的想法相差甚远,比如,孩子非要学文科,怎么办?这时,最好是既倾听孩子的呼声,也说明自己的理由,将各种选择和可能产生的结果摆在孩子面前,让孩子自己选择。只有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们才能学会“为自己的决定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如果孩子的选择父母认为不正确,比如,儿子不听父亲劝告,非要和不上进的人玩,怎么办?这时,你仍要尊重他的选择。父母一定要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即使选择错了,孩子也会因为“吃一堑而长出宝贵的人生智慧”。

  已经长大成人,已经晚熟了,怎么办?心理专家建议:他们的家人要以爱的名义,和他们划清彼此的“原则边界线和责任范围”,告诉他们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这样,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才有可能逐渐建立起来,他们才有可能在“承担”中,成熟起来。

上一篇: “怪兽家长”     下一篇: 培养像“狼”一样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