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原谅我在标题中用了一个英文单词,cynic——这个词尽管在现代英语中很常用,却还没有一个特别恰当的中文翻译。
cynic 通常被翻译为“犬儒主义者”,对应的cynicism 就是“犬儒主义”。有时cynic 也被译作“愤世嫉俗者”或“玩世不恭者”。但这几个中文词都容易引起歧义。
“犬儒主义”是个古老的哲学概念,给人的印象是那种完全不在意道德原则、什么能带来更多的金钱和享受就做什么的人;“玩世不恭”像是一种游戏人间的生活态度;而“愤世嫉俗”隐含着某种理想主义的批判精神。
但cynicism 跟以上三个词都不一样。它更多是一种世界观,认为人类普遍都是自私、贪婪和不诚实的。cynic 不相信他人的友善,把社会想得很黑暗,对各种事物都持负面看法。这种人自诩“看透了世界”,认为自己是“人间清醒”。
我觉得一个更好的翻译可能是“消极批判者”。大约就是这么个意思:你满怀激动地跟他说任何新鲜的好东西,这种人一定会说“那东西没用”;你说要去旅游,他说“那些景点都是骗钱的”;你说某人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真令人佩服,他说“那人一定是一路贿赂上级爬上去的”。
cynic的反面大约是“傻白甜”——或者他们自以为如此。他们不但批判,而且消极:他们通常不会激励你去做什么事,他们总是劝你不要做什么事。他们总是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说“大多数人对你好都只是为了从你那儿得到什么”,说“人们之所以表现得诚实,只不过是因为害怕被抓住”。对于世间美好的情感,比如,慈善、友爱、正义,他们说那都是伪装的表面,其实背后是权力和利益在驱动。
简单说,消极批判者的眼中是一个厚黑的世界。
他们的看法对吗?这种世界观对自己有好处吗?
斯坦福大学社会神经科学实验室的主任贾米尔·扎基,对消极批判者做了大量研究。我们来看看他的研究结果。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持消极批判态度。比如,50 多年前,也就是1972 年,一半的美国人认为大部分人是可以被信任的;但到了2018 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了三分之一。尤其年青一代,更不相信他人……可以说是拒绝了天真。
这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方面是当今的社会贫富差距比过去大,另一方面是媒体进一步放大了社会不公平的印象,尤其现在的媒体越发强烈地倾向于报道负面新闻,这就使得人们对社会的判断更倾向于负面。
但贾米尔·扎基有个更有意思的观察:人们喜欢美化 cynics。
你想想消极批判者常见的艺术形象,比如,《围城》里的方鸿渐、《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冯小刚电影里葛优扮演的那些角色,都是不相信宏大叙事、总是指出别人的虚伪、只在内心最深处保留一点善意的人。你会不会觉得这些人特厉害、特聪明,而那些“傻白甜”则太愚蠢了?
社会心理学家的调查显示, 人们的确认为cynics的智力水平更高。如果有个高难度任务,人们更愿意把它交给一个cynic 去做。人们认为消极批判者在社交方面比普通人更厉害,说他们更擅长识别谎言。
批判现实是艺术家的本分,我们可以理解那些屏幕形象。但是现实中的cynics,可没有自带光环。
研究发现,一个人成为cynic 并不是因为他对世界有客观的观察,而往往是他的生活经历,特别是童年的经历导致的。这样的人往往受过伤害,经历过背叛。
研究者还发现,cynicism 会在代际之间传染。如果父母都是cynics,在家里总说外面的人都很坏,孩子很难不受影响。
那你说,cynics 会不会有某种竞争优势呢?如果你假定别人是坏人,特别小心,最起码不容易吃亏啊。也许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比别人更精明,更容易识别谎言呢?
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cynics——
分析任务、数学任务和社交任务上的表现都比较差;比一般人更分不清谁说的是真话,谁在撒谎;他们更容易抑郁和焦虑;他们的人际关系更不令人满意;他们的身体更容易出现炎症,更容易得冠心病和糖尿病,甚至早逝;他们的经济状况也更糟糕。
其实,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做cynics 会妨碍个人成长。
如果人家说现在有个课程挺好,你第一反应是那是骗钱的;如果人家说现在AI 技术了不得,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你马上说那不过是商业噱头;如果人家建议你了解某个信息,你立即反感,觉得这是想忽悠你……你会错失很多机会。
更可怕的是,cynicism 会让我们低估友善、慷慨、思想开放的人的存在,不信任他人,从而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可以减轻压力、减少炎症、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否则你的幸福感就会降低。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你遇到困境才愿意寻求帮助,你才更容易恢复过来。
凯文·凯利说:“偶尔被欺骗是信任他人最好的一面所付出的小代价,因为当你信任他人最好的一面时,他们通常会以最好的方式对待你。”
这就对了。宁愿做一个“傻白甜”,也不要成为一个cynic。其实傻白甜的运气都是很好的。
扎基说他自己也曾经是个cynic,现在用理性改过来了。他有三条经验: 一是为了消除偏见,要多看别人身上正面的东西;二是主动信任他人,这样别人就不会认为你在消极批判他们;三是多分享几个好消息,谈论点积极的东西。
(摘自“得到”App,本刊有删节,黄鸡蛋壳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