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做一个“讨坏”的人

周末,朋友约我喝下午茶。到了晚饭时间,她却说:“我另外约了人吃晚饭,等会儿要先走。”我蒙了:你不愿意和我吃晚饭吗?明知晚饭有约,还来约我?难道这只是借口,我刚才哪里得罪她了?

我和她关系很好,便索性直说:“晚上怎么不跟我吃啊?”她笑道:“我本来就只跟你约了下午,之后又有人约今天,就约了晚饭。怎么,不舒服啦?”我点点头:“嗯,我感觉你有点无情。”她哈哈大笑。我的心结放下了,因为知道她一贯就是这样的性格:一起约晚饭,吃完她想去散步,还不让我陪:“我要一个人感受大好夜色。”逛街到书店,她拿起一本书饶有趣味地读了起来,对我说:“等我10分钟,这期间别打扰我。”

我曾开玩笑说,她就是典型的“讨坏型人格”。“讨坏型人格”,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坦然表达自己立场,不怕与别人立场相驳的能力。有人总结“讨坏型人格”的口头禅:不可以;不需要;这样做很不合适;不要打扰我。

有一次,我和那位朋友一起逛街,新鞋让我的脚后跟很不舒服。朋友兴高采烈让我照相,我为了多坐一会儿,总找理由搪塞。她明显不高兴,却没有忍着不发作,而是问我:“你不舒服吗?”我向她解释了脚后跟的疼痛,她为我找来创可贴,并告诉我:“不舒服就说出来,别人不可能总是关注你的感受。”

这番话让我有些羞愧,但细想却一针见血:我总是因为在意别人,压抑自己的感受,其实潜意识里藏着“就算我不说,你也要懂我”的期待。

我们需要接受现实,和大多数人的关系就是浅层关系,难免有忽略对方感受、情绪的时刻。这种情况下,如果因为在意友善体贴,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憋着不去表达,就会很内耗。

当我向我的朋友真诚地敞开心扉,她也会向我坦率地表达自己;面对其他情况,她会化身“讨坏型人格”,坦然照顾自己,把照顾别人放在第二位。

我有一位来访者,这两年经历了从“讨好”到“讨坏”的转变。最开始,他处处看人脸色,总是担心自己说错话,让别人不舒服;接受咨询第二年,他跳槽了,在新的工作环境里,开始学着表达自己。比如,觉得某位同事牢骚太多,过去他会附和,如今会半开玩笑说:“你话很多哎。”讨厌某位总爱“白嫖”的同事,过去他会无奈地让出零食,如今会说:“你想得美。”

这样做之后,他惊讶地发现:预想中同事之间翻脸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大家打个哈哈就过去了,反而是他的内心因为这份“讨坏”感到了解脱。

“讨坏”和自私、强势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不会不顾别人意愿,强行要求别人配合自己的立场;只会表达自己的立场,不怕与别人的立场产生冲突。

那么,我们要如何拥有讨坏的能力呢?

首先,练习“讨坏者语录”,更加顺畅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不帮;不借;不行;我不要;不想做;不愿意;有话直说;我心情不好;我也不太懂;我现在很忙……然后,练习在关系中探索自己的感觉。经常问自己:我感觉好吗?我现在什么情绪?他的话有让我愤怒吗?通过探索自己的感受,我们能够放下批判和偏见,看到自己过去有意回避的部分,最终突破这部分。

另外,我们还要选择能够建立深层关系的朋友,搭建成自己的核心圈子。人有一两个真朋友,才有底气用“讨坏”的态度对待外界,不必害怕因为表达立场而失去朋友。有他们在,你可以放心地做自己。

“ 讨坏”, 也是一种能量。若你能有力地表达自己,便能以“有力量”的姿态行走在这世上。

(摘自“壹点灵心理”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Shand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