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清醒”的我,错了

我真是独立清醒的大女主吗

大二的暑假,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手机做到了百分百戒断。这并非对学习爱得深沉,只因当时的我谈了段恋爱,一段将“独立”和“清醒”贯穿始终的恋爱。

男友说“我等下要打会游戏”时,我忍住了千万次想告诉他“可不可以陪陪我”的冲动,温柔地告诉他:“好,我现在正好有篇文献没看完。”在他疑惑地问出“你的世界好像不太需要我,你总是回避我”时,我沉默了,事实上,每当我一个人学习遇到困难、一个人搬着几十斤重的行李时,都特别想和异地的他倾诉,但次次都咽了下去,在我看来,这都是我“独立”的象征。

我的这段感情,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就毫无意外地走上了“独立清醒”的我,错了“兰因絮果”的道路。我们从未吵过架,因为每一次沟通的机会都用沉默巧妙避开了。当他再次说出“你的世界好像不需要我”时,我平静地回应他,“我们确实不太合适”,然后删光联系方式,却在分手之后躲被窝里哭了一个晚上。

“你简直是当代独立女性代言人。”“你太清醒了,好棒!”自打分手之后,我的清醒人设算是在好友圈夯实了:见势不对立即撤退、只筛选不改变等互联网流行的“优秀品质”在我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后,这种“优秀品质”又在一段又一段的关系中复演。

之后,又有一个互有好感的异性向我表白,我顿时张皇无措:怎么突然提这个?我还会“大发善心”为其指点迷津:你现在太不理性了,你冷静一下。

“可是感情当中有这么多理性可言吗?”对方反问道。我气势丝毫不减:“当然得理性,不然人人都当恋爱脑吗?那山上的野菜都得薅秃了。”

“那能不能沟通一下你的想法,不要这么回避呢?”对方直戳我痛点。

因为听到“ 回避” 二字,所以我脑子一嗡,顿时恼羞成怒。之后不负责任地扔下一句“ 那你要是这么想, 我也没办法”,就逃之夭夭。

我这是怎么了?为什么总是处理不好亲密关系?而在每次冷淡逃避后,我却又悔之不迭。直到我看了一本有关爱情心理学的书,才了解到“回避型依恋”一词,它毫不留情地撕下了我看似是旌旗、实则是遮羞布的“大女主”人设,我简直是“回避型依恋”行走的活教材,几乎条条对应。

“对方表达爱意或关系变得逐渐亲密时,回避型依恋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认为自己的独立性处于危险之中”——是我。“通常,回避型依恋会采取后撤或回避的行动,不表达自我需求,压抑自我”——还是我。

的确,我足够理性,从不在自认为“错误”的感情上消耗。我还够勇敢,敢于及时止损当断则断。但我更是百般拒绝沟通,喜欢把人越推越远。至此,我才明白,如今网络上情感指导的风向标“不能恋爱脑”“保持独立”“谈恋爱必须得自己开心”对部分人或许奏效,但对“回避型依恋”的人来说,是让你病而不自知的麻醉剂。

做自己的“养育者”

我从“回避型依恋”的成因开始扪心自问,对自己的童年经历追根溯源。“‘回避型依恋’者大多在童年时期,其正当需求遭受过父母忽略,为了自我防御,便像刺猬一样武装自己,形成了‘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没有无条件的爱’的信念,所以在亲密关系中拥有极强的心理界限。”确实,我从小被要求“你必须考满分”“你的舞蹈兴趣班必须坚持上”,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就是一顿“竹笋炒肉”,或者在我想要外出玩耍时屡屡遭到拒绝,或许是从这个时候起,我的内心形成了“回避型依恋”的雏形吧?童年时期的我已经开始认为“我不考满分父母就不会爱我”“我的需求父母不在意是正常的”,这些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深刻,逐渐形成了“回避型依恋”的典型信念——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除了自己,没有人靠得住。

找到根源后,我只想心疼地抱抱自己,告诉自己只是因为害怕被拒绝、不被爱才这样。如果能够和小时候的自己重逢就好了,我会告诉她:你即使成绩一般也没事,即使偷跑出门,玩滑梯摔个底朝天也没关系,我仍然在十几年之后无条件地爱着你。

想到此处,我不禁思考:“回避型依恋”的人总是认为没有人会无条件爱自己,却忽略了我们可以无条件地爱自己啊!我们或许可以试试重新“养育”那个曾经遭遇过养育者拒绝和忽视的小孩?把自己在情感关系中想要回避的想法想象成受过创伤的小孩在叫嚣,身为母亲,我应该如何安抚她呢?

我会在她再一次恐惧步入或经营一段亲密关系时,温声告诉她:你尽情地去投入吧,受伤了也没关系,我永远是你坚实的后盾。我会在她想要表达自我需求时鼓励她:快,说出你想要对方做的事情,对方肯定乐开了花呢!

就这样,我在给自己当“养育者”的过程中也疗愈着自我,如今的我已经不再以“独立”“清醒”为掩饰的口号,但奇怪的是,我的“独立”一点没有被消解,我仍然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业,只是内心深处多了几分笃定:我有信心坦然迎接每一份爱,我一直被我自己无条件爱着。或许,心灵上的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吧!

(摘自《大学生》2024年第9期,子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