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的路多远算远

你每天肯在路上花多长的时间?

我先说说我上学时的经历。从小学五年级我转学到另一所学校算起,每天上学,单程起码要花费40分钟,其中一半时间在等公交。那时合肥的公交车,每班车发车的时间永远不可捉摸,下一班与上一班间隔5分钟的有,10分钟的有,20分钟的也有,赶上雨雪天,半小时是快的。最可怕的是,有时公交车不通知、不预告,上一站满员,下一站便过站不停,那种夹杂在一群人中,看车呼啸而过,集体哀号的绝望,至今刻骨铭心。

小学苦,初中更苦。初中时上学我要多换一趟公交,并且学校加了晨读。冬天,天亮得晚,黑得早,毫不夸张地说,我真是披着星光出发,踩着月影回家。

初二的一天,我上学上出了惊心动魄之感。起因是我半夜醒来,将闹钟的时针和分针看反了,再看窗外,凌晨两点多的黑和五点多的黑,在我眼中并无区别。我起床简单洗漱,背上书包,下楼。我走了十多分钟到公交车站,又困又乏,坐在车站的塑料座椅上,不知不觉又睡了一觉。被冻醒后,我惊讶地发现,天居然还是黑的,车站居然还是没有一个人,车自然是没来一辆,马路上,偶尔传来几声狗吠,似在提醒我:你是不是搞错了?我慌了,一路小跑,仓皇逃回家。一看钟,4点整。

太可怕了。一个13岁的小姑娘,半夜两点多出门,晃荡了一个多小时,没遇到坏人;有狗,却没咬我,真乃“劫后余生”。

本科毕业后,我在家乡工作过两年,家离工作的中学有十几公里,坐168路公交车上下班。这路公交车的特点是人多、车程长,绕大弯的频率比其他路线的公交车高。两年内,我在公交车上背完了整本考研词汇,我见过英勇女乘客与“咸猪手”誓拼到底,也曾体验过车连续绕3个大弯,我差点从座位上被甩向车门。

我曾以为在168路公交车上每天来回3小时,穿合肥城而过,是我人生中通勤的“天花板”,可到了北京后,才发现是我肤浅了,我低估了大城市的“大”和“堵”。

读研时,我兼职做家教,接活儿最多时,一周带3个孩子,他们的家与我所在的学校正好分布在城市的四角。最远的单程两小时,最近的来回也要1小时。

然而,只有更远,没有最远;只有更长,没有最长。又过了几年,我在北京南二环的一家老字号单位上班,而我买的房子在北五环外。还记得第一天从新家到单位,我先是坐公交车到立水桥地铁站,坐13号线地铁,再换2号线,当我从磁器口站钻出来,有种冬眠结束后的土拨鼠重见天日之感,然而这征程还有四分之一——还要坐715路公交车到虎坊桥。下车,步行数百米,过马路,爬4层楼梯,走过悠长的红木地板走廊,推开办公室的门,我一看表,距离从家出发已过两个半小时。我立马瘫在椅子上,还没上班,已找到下班的疲惫感。

5年,我在每天5小时的通勤路上,看了无数本小说,听了无数首歌,追过无数部剧。我甚至养成了在包里塞个面包的习惯,路程过半,掏出来吃一口补充能量。这让我想到我的徽商老乡们,在明清时代,他们步行出山,包袱里总得带些干粮。

最惊险的一次,在等公交车时,我吃了口包子,却不小心被噎住,一句话说不出,脸涨得通红,嗓子里发出“呃呃”声。幸好站我背后的乘客察觉我的异样,他反应迅速,一巴掌拍向我后背,我似乎听见一声清脆的“啪”,吃进去的包子被我吐出,仿佛瓶塞自瓶口弹出。我忙不迭回头道谢,四周人纷纷告诫我:“危险!”从此,我戒掉了边走边吃的习惯。

除此之外,我变得特别会打发无聊时间。看书、追剧是基本操作,但凡有1小时的空儿,我都会在手机上干活,写方案、稿子,回复各路消息,安排假日计划,网购东西,抢票……总之,人坐着,脑子不停,活儿不停。

今天一早,看了篇网上的热帖,一位女士提及自己为什么和前男友分手,因为从前男友为两人结婚购买的新房到她单位,需通勤半小时。“每天上下班太痛苦了!”她的痛苦如此实际,也让我如此惊讶——如果半小时的通勤都让人无法忍耐的话,那么在北京,大部分人都将无法立足。

人的忍耐度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如我从40分钟到两小时再到5小时。有了对比,就有了平衡。你要是觉得你的路不顺,何不试试别人走过的更远、更难的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