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会完整听完一首歌

夏夜,和朋友聚餐闲聊,给朋友推荐了一首很令我感动的歌曲。前奏响了没两秒,朋友便急速地拖动进度条,进入了副歌,说:“好听。”这首歌的副歌确实激昂空灵,但我认为,若是没有前面主歌平缓的感情衬托和递进,就失去了许多感动。事实上,完整听完一首歌只需几分钟,对我们来说时间并不长。

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对待任何事物总是透露着一股不耐烦感——上课的学生不想听推导,只注重公式和解题;刷短视频的时候,只需断章取义,立马就能招致民愤或者塑造偶像……

听歌就是这一切的写照。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欣赏代入感更强、律动性更足的副歌,这是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人们的天性——可最终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同样也是儿时的我的选择,小时候我就有这般想法:“要是只听副歌的话,那岂不是太不尊重这首歌本身了?”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

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名叫但丁的诗人横空出世,后世为了纪念他和那个时代,将他们的精神内核命名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伟大不仅限于对于人的肯定,它还真正做到了直视人的全部——包括人性的不完美。

可凡事均有两面性,当人类得到了对于人性缺陷的肯定,那缺陷也可能逐渐演变为人性的丑陋。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就扭曲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把“勇敢直视自身的全部”变为了“我们不该抑制自己的天性”。

可我认为,真正的人文主义,倡导的是人类高尚的勇气——直视我们自己的勇气,直面危险的勇气和克制天性的勇气。在其他生物面前无法抵抗的欲望和缺陷,人类可以通过克制和勇气来改变,我们与天性的丑陋抗争,我们与一切的不完美抗争。

既然欲望来了,那便让它来——天性使然让我服从,人文主义的精神让我懂得克制。克制,是人文主义当中最美的精神内核。

在许多年前的那个夏夜,有着同样的微风和同样的蝉鸣,小男孩一如既往地聆听着自己喜欢的歌,他当时只认为这是出于对音乐的尊重,殊不知在这尊重之下,隐藏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伟大精神中瑰丽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