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骆驼到狮子再到孩子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列举了精神的三段变化:精神变为骆驼,骆驼变为狮子,狮子变成孩子。这是尼采用类比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三个不同阶段的特点。

第一变是“精神变成骆驼”。

骆驼总是给人心甘情愿地背负重物、默默低头前行的印象,也就是说骆驼处于被动的状态,总是听命于外界,总有一个外界的声音对骆驼说:你应该如何如何。因此,“精神变为骆驼”意味着人处于被动接受外在命令的状态,遵循“你应该”的准则,这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阶段。

随着精神活动的发展,在沙漠深处,骆驼变成了一头狮子。狮子身上有一种征服一切的欲望。但,骆驼如何能够变成狮子呢?这当然要通过一场战斗——和巨龙战斗。这条巨龙的名字叫“你应该”。

我们也可以把这条巨龙看作骆驼本质的化身。这场战斗其实是骆驼与自我的战斗。骆驼只有超越自身的“你应该”,才能够真正升级为一头狮子。

“我要”就是狮子的本质,是精神的第二个阶段。“我要”意味着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要。

但我们要知道,狮子的作用仅仅在于打破旧世界,从“你应该”到“我要”,其实只是从被动地接收到发出一种主观信号,或者说此时已经有了一个内心的愿望,但还没有真正实现。于是,这就到了精神发展的第三次变化,从狮子变为孩子,从“我要”变为“我是”。

为什么将第三阶段比喻为“孩子”?尼采说:孩子是纯洁的,是一个新的开始。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对所有可能性保持敞开状态。

“我是”意味着对当下状态持肯定的态度——对眼前处境无论好坏都全然接受,单纯地、满心喜悦地看待这个世界。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成为自己。

这就是尼采最为著名的精神三变理论:从骆驼到狮子再到孩子, 从“你应该”到“我要”再到“我是”。这里面隐含了极强的自我超越性。人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发现未知的自己,挖掘出自身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