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学期末,面对学生交上来的论文,导师们仿佛化身为黑色幽默大师,出现在批注栏里的比喻出口成章,反讽信手拈来。正如你可能想不到同学们的论文有多少逻辑死角,你也肯定想不到导师们的批注能有多好笑。作为最懂批注的人,导师们在窄窄的批注栏里写下的内容比正文还要精彩,不得不感叹一个字:服!
“你可以把论文改成小说”
老白/汉语言文学
因为喜欢唐诗,特别是山水诗,所以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是《王维与柳宗元山水诗之比较研究》。我的导师是专门研究古代文学的教授,上课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最初得知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是他的时候,我很开心,心想这论文通过应该不难。然而导师对我这篇勤勤恳恳写出来的论文的指导意见,却让我顿觉不妙,批注栏第一行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行红字:“这篇文章打算发哪本文学杂志?”我再抖着手往下一翻,好家伙,导师给我来了“一片红”啊。批注满页飘红,写得密密麻麻。
一段话写得太长的时候,导师的批注是:“下次记得给导师配备呼吸机,读这段有点缺氧。”当然,导师偶尔也有夸奖我的时候。比如,我写柳宗元的时代背景,导师夸我“虽然不适合搞学术,但你以后很适合去做编剧”。
有时导师也会对我“虚心求教”。对于某些看似“胡言乱语”的段落,导师会问:“你猜猜这段我看懂了吗?”又或者:“这段写得是不错,是你写的吗?”
收到导师发来的修改意见之后,我跟他说:“老师,我觉得自己靠这篇论文毕不了业了。”导师笑眯眯地回答我:“没事,毕不了业你还可以把这篇论文改成小说。”
“写得很好,全部删掉”
从与栢/金融学
刚把论文发给导师的时候,我问他写得咋样?他回我:“还好。”我心里忐忑,又问:“‘还好’是通过的意思吗?”导师说:“是还好没有气死我。”于是我火速把论文撤回,修改了一版,再发过去。导师又说:“你改得也太快了,我都不敢看。”
导师返给我的论文指导意见里,最多的批注是问号。“你发明的公式自己算过吗?”“为啥有这么多不必要的空行,是留出地方打军体拳吗?”“你的数据图表我为什么看不懂?”我怀疑导师在此前的学术生涯中从未遇到如此多悬而未决的学术难题。
我的论文最主要的问题是创新度不够。导师在批注里给了我“灵魂三连击”:“这个创新点比你的年纪都大”;“这个观点放在50年前是创新,放现在就是创我”;“这段写得很好,但没什么新意,全部删掉”。
“让我女儿给你补补课”
Gagi/心理学
“你要实在分不清‘的地得’,改天你来我家,我让我女儿给你补补课,她刚好上小学三年级。”看到批注里导师写的这段话,我深刻感受到什么叫“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
其实我的论文内容上的问题不大,但语法上的问题大到让导师实在难以忍受,每稿必提,比如,“这一段像是外国人刚开始学中文时会用的表述。”“这里要用句号,不要用感叹号!”
偶尔遇到一段写得还不错,导师就像见了亲人一样热情地指出:“这段除了第一句不通顺,其他都写得很好。”我定睛一看,第一句是我写的,后面是引用的,但忘了加引号了。
格式也是我论文的一大痛点,但偏偏导师是个细节控。她有一条批注是:“你但凡有转行的地方行间距都比较远,就像我跟刘亦菲之间的距离一样远。”有些很细枝末节的格式问题,导师也没有放过,全部挑了出来:“序号改为编号,数字前加上A、A1……”
为了努力达到导师的要求,我的论文改了不下10稿,但是每一稿导师都能发现新的问题。“第一稿的摘要还只有300字,怎么第二稿字数直接翻倍了?这是摘要,不是福建线面。”
我改了改,但摘要字数依然严重超标……后来导师绝望了,直接在批注里说:“我不改了,可能你自己有一套语言系统,就按你的来吧。”最后我是第11稿过的,感谢导师的“不杀之恩”。
“不要说自己写得不好,你很好”
李媛/生物科学
我的导师绝对是神仙导师,所有的论文修改意见全都把情绪价值拉得满满的,看得我眼眶热热的!
她给出的修改意见都很温和,就算有不同意见,也会讲得很委婉:“这里写得很好,不过还可以把前置条件完善一下。”
我是自省型人格,尤其是在学术上,经常反思自己哪里还没有做到位。我导师时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不要说自己哪里不好,你是我带的,你说自己不好就等于在说我不好,不要说这种话了。”
跟着我的导师,我领悟到一件事:学海确实是无涯的,但自我内耗要控制在一定限度。有一篇被我寄予厚望但最终没能发表的论文,我修改得很崩溃,导师就在批注里写:“不要不开心,要记住,学术很重要,快乐更重要。”导师说发表论文本来就很难,一次退稿并不代表写得不好,今年不发明年也一定能发。最后,我那篇论文确实发表了。
我在论文的致谢部分重点感谢了导师:“感谢老师字斟句酌地修改,我时常觉得自己的论文写得不够好,有愧于导师的悉心栽培。”导师在批注里回应我:“不要说自己写得不好,你很好,很有才华。”我的论文水平确实见仁见智,不见得每个审稿老师都说好,但我觉得我的导师是真的好!
(摘自《大学生》2024年第7期,小黑孩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