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的勇气,是突围的关键
3月28日,小米SU7智能电动车正式发布,热度远超想象,让我如在梦中。回顾过去1000多个日日夜夜,小米汽车发生了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
小米造车其实源于一个意外,2021年的1月15日早上7点多,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说:“雷总,你们被美国制裁了!”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我们马上召开紧急董事会,商量如何应对。一个董事问:“假如手机不能做了,你们三四万人怎么办?”另一个董事建议我:“你们要不要认真考虑一下造车?”
造车风险太大,我们需要认真做个调研。于是,我们组成了一个6人的调研组,花了70多天,马不停蹄地去了10多个城市,调研了85场,面访200多人。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智能电动车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小米必须干!
如果要造车,首先要有长期打算,其次一定要奔着全球前五去。这就意味着要准备烧很多的钱,我们当时认为最少需要100亿美元。
董事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决定——支持造车,但是由于投入过大,雷军本人必须带队亲自干。
当时的小米正处在多事之秋:上市两年半,公司正处于转型期,特别痛苦;小米手机的高端化刚刚开始,千头万绪;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培养多年寄予厚望的年轻高管离职了,这给了我当头一棒。
所有事情交杂在一起,让我内心乱成了一团麻,自己要不要带队造车?
每一个深夜,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决定大干一场,第二天早晨醒来,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又迷茫了。我反复问自己:创业这么苦,我真的还要从头再干一遍吗?而且风险这么大,万一输了,我这辈子就这么灰溜溜地收场吗?我真的有足够的体力、精力杀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吗?
那一个星期,我每天都在焦虑之中度过。
2021年3月30日我正式回复了董事会:如果这件事情小米必须干,如果大家觉得我合适,为了小米,我愿意挺身而出。
当时我的心中只有7个字:“虽千万人,吾往矣。”纵使面对千万人的质疑和阻拦,我也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当晚,我们举办了发布会,正式公告:小米下场造车。
那天在台上,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我斩钉截铁地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个创业项目,我愿意压上一生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
那场发布会对组建团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很快,一群热爱汽车的人,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短短半年时间,就组成了超过1000人的团队。而今我们汽车部门已超过了7000人,聚集了1000多位技术专家。
这就是小米造车的起点。如果不是遭遇美国制裁这样意外事件的巨大冲击,我们不会贸然进入汽车这么复杂的行业。
所以,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都不能被吓倒,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是我们冲出重围的关键。
躬身入局,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汽车行业每年发布两三百款新车,是一个卷得不得了的行业。
作为一个新来者,第一辆车非常重要,我们该怎么造车?我们该做一辆什么样的车呢?
刚开始,团队找了一大堆报告,写了上百页的分析材料。我忍不住泼了盆冷水:各位不要想这么复杂,我们能不能先造一辆小米工程师们都想买的车?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想买,那个车造出来也没用。
那问题来了,小米工程师们到底想买辆什么样的车呢?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找个调研公司,花几个月整份报告。我再次提醒大家,别浪费时间了,100份报告也替代不了与一个真实用户面对面沟通。
于是,我动员所有人,约小米工程师一个一个聊,两三个星期,我们就聊了300多人。我们还跑到小米每个办公区停车场,看大家开什么车。这个方法看起来土,但是简单、直接、有效。
很快,我们就知道大家买的品牌、车型和价格段,比如,轿车和SUV各占一半。从研发角度来说,高端车容易,低端车难做,所以大部分车企都是先从相对容易的SUV做起。
但我的观点不一样,我们决定不走寻常路,先从最难的纯电轿车做起,等轿车做好了,再做其他车型就容易多了。
中国的产业链非常成熟,攒一辆车还是比较容易的。当时很多人劝我,赶紧出车,找代工就可以了,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干。但我们决定不走捷径,不收购、不代工,从核心技术做起,10倍投入,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
下了这个决心,我们投入非常坚决。一上来就做了三代电机,两套大压铸,包括智能驾驶、激光雷达,我们很多技术都是这么干的。
比如电池包,可能一般人觉得很简单,实际上特别复杂,一个电池包做下来差不多需要十几个月几千万元的投入。所以,行业里开发一辆新车一般做两个电池包,多的做三个。大家知道SU7做了多少个吗?我们做了10多个电池包,甚至为了把电池包的技术搞明白,我们还自建了一个电池包工厂。
回想起来,我们选择做最难的纯电轿车,选择从核心技术做起,这些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因为我们深信,只有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小米汽车才能真正成功。
2023年8月16日,第一辆市场车缓缓从产线上驶出来,现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经历了这么多的峰回路转,我们小米SU7如期交付了。我还记得在下线仪式结束后,大家散去了,我一个人围着这辆车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打开车门又在里面坐了很久。
真的不敢相信我们的车真的造出来了,在那个时刻真的百感交集。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过去3年,我琢磨最多的是,我怎么能把车做好?后来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懂一行,爱一行,才能做好这一行。所以,要想把车做好,我一定要懂车,一定要爱车。
之前我有专职司机,自己很少开车。但当我决定造车的那天起,我就下决心自己开车。重新开车就有点像新手上路,手忙脚乱,我花了好几天才慢慢适应。
接着,我决心要试驾足够多的车,迅速弥补信息的鸿沟。在把周围朋友的车都借来开了一遍之后,我决定把各个品牌的4S店都逛一遍,每次去我都戴着帽子、墨镜,全副武装,但没啥用,很快就被认出来了,特别尴尬。
后来我找了一个好办法,我在小米的地下车库转,看见没开过的车就让助理借。
借到车后,我特别喜欢跟车主聊天,一般我会问3个问题:这辆车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你当时为什么要买这辆车?假如你要换车,你会换一辆什么样的车?认认真真开个一两天,再去网上找这辆车的所有相关资料,看各种各样的评论,这样我对一辆车的认知就完整了。然后我再加满油,洗好车后还回去。
3年下来,我试驾了170多辆车,笔记和资料写了20多万字。为了补课,我还专门看了很多汽车巨头的传记,甚至把看过的赛车电影全找出来重看了一遍。
以前主要是看明星、看剧情,这次主要看车,看完后特别感慨:为什么人家法拉利、保时捷做得好?你看看人家的创始人都是赛车手。我就想,我能不能成为国内车企老板里开车最好的人之一?我能不能去开赛车?
要开赛车,先要考个赛车驾照。我那个赛照是夏天学的,夏天车里有快60摄氏度,跑下来全身湿透,就像洗了一次桑拿。
新手学赛车,一不小心就冲出赛道,撞上了防护墙,老司机管这叫上墙,每个墙上好几遍,你的赛车才能开得好。而且赛车是没有保险的,被撞了的话只能自认倒霉。
为了把车学好,我买了一个很高级的7轴模拟器,在家偷偷练。吃了不少苦,最后我终于拿到了赛车驾照。
我不仅自己练,还逼着小米的团队去练,我们的管理团队和工程师中,有超过100人拿到了赛车驾照。因为我相信,只有真心热爱汽车的团队,才能真正把车做好。
之前我从来没有开过地板油、地板刹,我也不知道什么叫转向精准、什么叫操控、什么叫指哪儿打哪儿,开完赛车以后全明白了,更深地理解了什么叫人车合一。
2023年1月,我们开展了整个行业最大规模的路面测试。当时,有网友评价说,你们小米汽车行不行,就看你们高管敢不敢自己开。
小米高管立刻全体响应,全部参与了测试,我们要用自己来证明SU7是靠谱的。我自己测试了10多次,累计5000公里。最难忘的一次,是今年从北京到上海,早晨6点到晚上9点,15小时,一个人开1276公里。
3月28日小米SU7发布,预订量4分钟破1万辆,27分钟破5万辆。那一刹那,一切都如此美好。3年来所有的艰难与委屈,全部烟消云散。
回顾3年多来的种种,我的体会是:小米SU7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巨大的勇气。
勇气并非没有恐惧,而是面对恐惧时,依然坚定不移;勇气来自坚定的信念,奔涌不息的热情,还有每一步的脚踏实地。
勇气,就是人类最伟大的赞歌。
(本文节选自小米公司总裁雷军2024年度演讲,本刊有删节,豆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