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婚,孩子跟谁?千古难题有了新解法

王净原

父母婚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伤害。父母需要谨慎处理,关键时刻还需要专业人士介入。

卫锦绣出生在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父母都是高知,家境优渥。可是,她却有着自己的烦恼。

卫锦绣的父母卫斌和晓珊是同乡兼校友,博士毕业后顺利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但因为多年忙碌,两人都未曾恋爱。身边的亲朋觉得他们很般配,便有意撮合。两人充分发挥学霸一贯的效率:第一次见面就互相确认了彼此的家庭、收入等基本情况,第二次见面就火速领了结婚证。用他们的话说,既然需求匹配,就可以结婚,至于感情,那是太麻烦的东西,少谈一些也好。

两人结婚时年龄都不小了,父母催他们尽快要个孩子。没想到因为身体原因,晓珊很难自然受孕。夫妻倆最终决定采用试管辅助的方式生育。终于,在历经了种种艰难后,两人喜获一女。全家人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极尽宠溺,给她起名“锦绣”,意为世间绮丽美好尽归于她。但是,在如何教育锦绣这个问题上,夫妻俩却产生了分歧。

晓珊希望锦绣能够全面发展,不仅要尽早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多挖掘爱好。因此,她在锦绣刚会走路的年纪,就给她报了许多兴趣班。而卫斌则希望女儿将时间花在刀刃上,专精一门,取得最好的成绩。夫妻俩各不相让,爆发了无数次争吵,时间久了,怨气越积越深。在锦绣13岁那年,晓珊又一次私自取消了卫斌安排好的课程。卫斌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晓珊也早已受够了无止境的争吵,爽快地同意了离婚。两人对财产分割没有太多异议,但在孩子的抚养权归属上又一次较起劲儿来。

协商无果,晓珊一纸诉状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卫斌也不甘示弱,趁晓珊出差,偷偷把女儿带回老家藏了起来。他不仅不让晓珊探望,还在开庭时提供了一份录像,内容是锦绣在镜头前低着头说,自己以后想跟着爸爸一起生活。见此情况,晓珊也立刻拿出了数份锦绣写的作文和一段录音,内容均是她表达自己很喜欢母亲、未来想跟母亲在一起。

眼见矛盾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法官紧急按下了暂停键。法官首先批评了卫斌抢夺、藏匿孩子的行为,并告诫他,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非一方的私有物,父母都有陪伴孩子的权利。如果他仍一意孤行继续藏匿孩子,可能会对其争取抚养权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在法官的劝导下,卫斌同意将孩子从老家接回来。

在解决了“抢孩子”的问题后,法官考虑到夫妻俩在抚养权问题上都寸步不让,而从经济条件、学历背景以及对孩子的用心程度来看,两人也都旗鼓相当。如果不管不顾地进行判决,恐怕会对孩子未来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影响。

因此,在征得锦绣父母的同意后,法官决定委托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邀请两位拥有多年未成年人社会工作经验,并有相关心理学背景的社工陈春和林风来担任调查员,对这个案件展开“家事调查”。

接到法院的委托后,陈春和林风首先到锦绣居住的社区和上学的学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在对锦绣一家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他们决定到锦绣家中,与孩子进行一次面对面的沟通。然而,面谈进行得并不顺利:锦绣显得戒备又沉默,无论他们询问什么问题,都只给出极其简短的回答,不愿做进一步沟通。

两位调查员见过不少这样的孩子:父母闹着离婚,无休止地争吵,孩子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便发出了,也可能被无视。于是,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伤害,放任伤痛日渐累积。于是,调查员耐心地从锦绣的兴趣爱好开始,谈到了自己的童年、家庭和工作,终于打开了女孩的话匣子。在数周坚持不懈的沟通后,锦绣终于放下戒备,打开了心门。

锦绣告诉两位调查员,从小,爸爸妈妈就对她有很多期望,她的童年是在一个又一个补习班里度过的。她觉得很累,很想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外面疯跑、晒太阳,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躺在沙发上看动画片。但她不能休息,如果休息占用了太多时间,父母就会为她剩下的时间该上哪个补习班而争执。她也不能不优秀,如果哪一项竞赛的成绩没达标,父母就会责怪是对方的“培养计划”出了错。她觉得很累。但如果自己的累能让父母不再争吵,她也觉得值了。但现在,父母还是要分开。她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她多希望父母能听见自己的声音,不再争吵。最后,锦绣告诉调查员,这是第一次有人愿意耐心倾听她的想法,她很开心。

“家事调查”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两位调查员将调查结果写成了报告,提交给了法官。根据报告,法官就抚养和探望问题再次组织了锦绣的父母进行调解。在调解中,法官将锦绣的心声带给了她的父母,这让这对始终主张“效率至上、情绪无用”的父母有所触动,开始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所作所为。

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锦绣的父母同意以孩子的想法为重,轮流抚养孩子,并对轮流抚养的时间、轮流抚养期间如何探望等细节进行了详细约定。

法槌落下后,锦绣的父母告诉法官,现在他们最想做的事,是一起带着女儿去游乐场,那是很多年前答应她竞赛拿第一名的奖励,却一直耽搁。但幸好,现在还不算太晚。祝愿小锦绣今后能自由涂抹出她想要的锦绣。

律师手记

让“父母离婚,孩子跟谁”这个问题成为难题的,除了家事纠纷容易掺杂太多情感因素,难以简单以是非对错来区分判断外,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孩子的声音和想法。而社工参与家事审判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解法。

社工参与家事审判,始于2016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次试点,在全国118家基层法院中展开。

例如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就与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展开了合作。在涉未成年人家事案件中,二中院会根据需要,委托阳光中心选取具有心理学知识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担任社工,展开家事调查、调解、心理疏导、回访观护、探望监督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倾听未成年人的声音,保障未成年人在家事案件中的权益。

社工们会通过环境观察、实地走访、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抚养现状、身心健康状况以及抚养权意愿,并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特点,选取最合适的沟通方式,帮助孩子在家事纠纷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诉讼终结后,社工们还会继续深入社区、家庭,协助进行心理疏导、回访观护、探望监督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希望能据此一路护航,探索出真正案结、事了、人和的可能路径。

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深远。我们衷心地希望,每一步前进的微光,最终能汇聚成治愈孩子的暖阳。也希望每一对经历婚变的父母都能妥善处理离婚问题,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