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能力

贾新超

像中医“治未病”一样,提前给孩子注射积极心理的疫苗,可以在心理疾病发生之前,就让孩子拥有对抗挫折、压力和打击的能力。

我们曾调研了全国几百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家长,发现60%以上的家长都有育儿焦虑,其中30%是过度焦虑。家长焦虑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比”和“怕”。

最常见的“比”是拿自己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拿自己孩子的短处跟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还有一种“比”是拿孩子跟当年的自己比。

“怕”就是焦虑,是指对未知的担忧和恐惧。一会儿担心孩子没长牙,一会儿又担心孩子不会爬;孩子1岁了担心走不好、跑不好,孩子2岁了担心怎么还不会好好说话……

其实,想想自己,也没有完全按照父母的预设成长,但现在不是挺好的?所以,父母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焦虑。换言之,如果父母有一颗平常心,拥有积极养育孩子的方法,育儿过程中的诸多焦虑都会一一化解。

什么是积极养育呢?积极心理学家曾经问过很多父母一个问题:“你希望你的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有父母的回答如出一辙:希望孩子幸福、快乐、健康、安全……

积极心理学家又问:“现在的学校教什么?”全世界所有学校,都在教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却鲜有学校教孩子幸福、快乐的能力。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积极养育理念就是在关注传统学业能力的同时,也关注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有一个比喻:如果把人的心理状态分成正负值的话,有心理问题的人可以是-1、-2或者-6、-8,通过心理治疗(包括咨询或者吃药),能勉强恢复到0。不过,更多人的状态处于+1、+2,孩子天生就是積极快乐的,但为什么上了小学、中学以后,就越来越不快乐了呢?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孩子把积极快乐继续保持下去,从+1、+2提高到+6、+8呢?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马丁·塞利格曼有一个经典理论叫作习得无助,即用来解释孩子受到挫折打击之后学习无助的现象。他发现,既然无助感是习得的,那么,积极乐观也是可以习得的。

在生活风平浪静的情况下,+1、+2的人没有问题,一旦有了风浪的打击,如果没有积极应对的心态和方法,人们很容易就滑向-1、-2了。

简单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幸福,有意义的快乐才是。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幸福2.0的“PERMA”理论:Positive emotion(积极情绪)、Engagement(积极投入)、Relationships(积极的人际关系)、Meaning(意义)、Accomplishment(成就)。在PERMA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加上了“积极自我”(培育自尊自信),从而构成了积极教育的6+2体系,即从6个方面培养孩子幸福的能力。

作为国内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的领军人物,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提出,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时代,要非常重视发展孩子的积极天性,尤其是ACE三方面:Aesthetic(审美力)、Creativity(创造力)、Empathy(共情力)。这三项能力是不能被机器(AI)所取代的能力。

父母也许无法为孩子准备好未来,但可以让孩子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这样,孩子在面对未来社会变化之时,才能够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也有能力创造他想要的一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