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不适合做武侠小说的时代背景

作者:吴钩 来源:《读者校园版》

  金庸的武侠小说,明确以明代为背景的,只有一部《碧血剑》,但那也是明王朝快灭亡的时候了。

  金庸为什么不写明朝前期,特别是朱元璋时代的江湖与武林?这或许跟金庸个人的好恶有关,但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会发现朱元璋时代根本不适合江湖侠客与绿林好汉生存。

  江湖的形成,需要很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流动性。热爱冒险的游侠、出没不定的盗贼、过往的商旅、押送货物的镖师、游戏人间的浪子、漂泊的剑客、游方僧人、游手好闲的城市闲汉等,他们构成了永远平静不下来的江湖。没有流动的江湖客,便不会有江湖。

  但江湖的这一特征,是统治者无法容忍的。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马上就控制社會的流动性,以举国之力建设静止、安宁、井然的社会秩序。

  为此,朱元璋全盘接过元朝的“诸色户计”衣钵,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进行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各色户籍世袭职业,民户的子弟世代务农,匠户的子孙世代做工,军户的子孙世代从军,“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

  朱元璋又要求,士农工商“四民务在各守本业”。农民必须老老实实待在农田里,不可离开原籍地,脱离农业生产,农民每天的活动范围,都必须控制在一里之内,就算碰上饥荒,逃荒外出,地方政府也有责任将他们遣送回原籍。从事医卜之人,也“不得远游,凡出入作息,乡邻必互知之”。

  居民如果确实有出远门的必要,比如外出经商,必须先向官府申请通行证,当时叫作“路引”“文引”。如果居民不带“路引”擅自出远门,被官方发现抓获的话,轻则打板子,重则充军、处死。

  在朱元璋苦心孤诣的努力下,社会的流动性被成功地限制在最低程度,明初果然是一派宁静、死气沉沉,“乡社村保中无酒肆,亦无游民”。

  如此井然有序的社会,还有哪个人敢出去“闯荡江湖”?此时就算“江湖”还存在,也该是多么寂寥、平静!

上一篇:玩耍的智慧     下一篇: 唯快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