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冰雪奇缘》学创造力魔法

作者:万维钢 来源:《读者校园版》

  《纽约时报》的记者查尔斯·都希格写了一本书,书名是《更聪明、更快、更好:在商业和生活中获得高生产率的秘密》。作者采访了前几年非常成功的一部动画片《冰雪奇缘》的全体剧本创作人员,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冰雪奇缘》影片最初设定的剧情是这样的:

  童话王国中有一对公主姐妹,姐姐埃尔莎有制造冰雪的超能力,但是她无法控制这种能力,所以这成了她的一个毛病,她因此失去了王位继承权。妹妹安娜是一个典型的好姑娘,获得继承权的同时还即将跟英俊的王子结婚。

  姐姐深感嫉妒,最终在妹妹婚礼的当天发动冰雪攻击。妹妹被击中,心脏渐冻,只有王子的真爱之吻才能救她。而姐姐制造出来的雪怪失控了,姐妹俩必须联手……

  你觉得这个剧情如何?好莱坞有一个好习惯,在大片正式推出之前要先拍一个简单的样片,在内部试映一下,看看反响。结果反响很差。而这时候,距离公布的正式上映日期还有18个月。

  关键问题是没人喜欢这两个角色——妹妹太乖,姐姐太邪恶。嫉妒和报复,这样的情节很难讨好观众。而且姐姐一言不合就搞这么大的动作,似乎也不太真实。以姐妹俩作为主角,以及设计无法控制的超能力,都是非常新颖的设定,应该有很好的发挥,可是现在这个剧情没有灵魂。

  接下来的事情,就成了“怎么发挥创造力”的一个经典案例。都希格总结说,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学到有关创造过程的3个教训。压力

  编剧们自己对剧情也很不满意。有个编剧就说他非常不喜欢王子吻醒公主的这个老套剧情——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女孩应该自救!

  还是制片人说了一句话:“咱们先把这部电影中自己内心深处最喜欢的设定列出来——你最想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什么?”

  这正是迪斯尼电影能打动人的秘诀——它总是要求创作者深挖自己的内心,一直挖到最后,其实是创作者把自己心中某个真实的部分展现给了观众。

  有一位叫李的女编剧说:“我小时候经常跟我姐姐打架,长大以后我们就分开了。可是有一次我遇到不幸,我姐姐第一时间来安慰我。想起姐姐,这就是我加入剧组的原因。”编剧们最后认定,以姐妹俩为主人公,她们长大以后疏远了,然后又团聚,这个设定必须保留。

  但是问题来了,剧情要好看,姐妹俩之间的互动必须要有张力。可是,如果要有张力的话,似乎就得安排一个扮演好人,一个扮演坏人,但这样一来,观众就不可能同时喜欢姐妹俩!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李说:“我非常不喜欢姐妹俩一好一坏这个设定,它根本不真实!真实的姐妹就算分开了,也不是因为有一个人是坏人,而且到最后她们总能发现自己其实是需要对方的。”

  好吧,必须是一对好姐妹。可是,剧情的张力从哪里来呢?

  心理学家把这种在重压之下进行的创造,叫作“绝望创造”。而且心理学家发现,在绝望的时候,人们常常能从自身的经历中获得启发,把个人素材和新的内容连接起来,产生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创作。人生经历的价值

  负责给这部电影写歌的是一对夫妻,鲍勃·洛佩斯和克里斯汀·安德森·洛佩斯。这两个人当时已经要被剧情折腾疯了,实在无法为一个坏姐姐写一首好歌。

  有一次,两个人在公园散步,鲍勃突然对克里斯汀说:“如果你是埃尔莎,你会有什么感受?”

  克里斯汀就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作为事业心很强的夫妻,两个人在照顾孩子方面不太细心,有时候给孩子吃冰激凌——在美国的社会环境下,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冰激凌是不健康的食品。有一次他们在饭馆吃饭,还允许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玩iPad。周围的家长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克里斯汀。

  克里斯汀心想,我既想当个好妈妈、好妻子,也想有自己的事业、写出好的歌曲,这难道错了吗?不管我怎么努力,别人还是会批评我的,我没有必要为此道歉!

  克里斯汀当即就说,也许埃尔莎根本就不是坏人!她一直都在努力做个好姐姐,可是没有用,别人还是会批评她。人们惩罚她,仅仅是因为她是她自己。她被逼到一定的程度,唯一的出路就是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随它去!Letitgo!

  鲍勃一听,便说这个感觉太对了!二人马上想到,歌曲的开头应该是典型的女孩童话,中间是埃尔莎面对压力,一直想做一个符合别人预期的好女孩,后面是埃尔莎终于想通了:Letitgo!这个心理转变使她从女孩变成了女人。

  克里斯汀就在公园里把这首歌唱了出来,鲍勃用手机录下来,二人回到家里连夜编曲,发电子邮件给剧组。

  全体编剧听了这首歌。迪斯尼高层当场拍板:这首歌就是主题曲,这首歌就是整部电影的主题。扰动

  所有的编剧都喜欢这个主题,现在姐妹俩都是好人,观众都喜欢,而且还产生了张力。整部影片2/3的剧情很快就被确定了下来。

  但是编剧团队又有了一个新的麻烦:他们不知道结尾该怎么写。

  事后分析,团队当时大概陷入了“当局者迷”的状态——用好莱坞的语言说,这是spinning(围绕一个东西旋转)。也就是说,编剧们对目前的剧情设定非常满意,他们都沉浸在这个设定之中,没有灵活性,也没有办法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这时,迪斯尼高层使出了看似很不起眼的一招——他们把前面说的那位女编剧李提拔为这部电影的副导演,并且给了她对剧本最后拍板的权力。

  此书作者都希格说,这个办法其实就是对系统的一个外来扰动。生物学家很早就知道,如果一個生态系统长期没有外来扰动,其中一个物种就会一家独大,整个系统就会毫无生气。这时候如果突然来一个不大不小的外来扰动,打破原有的平衡,系统往往能爆发出很大的创造性,也就是说不同的物种都能够活跃起来。

  人还是这个人,但扰动产生之后的角色不同,李现在能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剧情了。

  很快,李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大局观的看法:这部电影的主题应该是“爱与恐惧”。妹妹代表爱,姐姐代表恐惧。姐姐在片中的心灵之旅是战胜对自己超能力的恐惧,妹妹的心灵之旅则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

  王子对妹妹不是真爱!因为真爱意味着牺牲,没有牺牲的爱纯属自恋。那么影片结局就必须是妹妹通过牺牲自己去救姐姐,从而理解了真爱,而这份真爱也救了她自己。

  这才有了我们最后看到的电影结局:王子用剑砍向姐姐,妹妹在自己即将完全冰冻的一刹那,替姐姐挡住了剑锋。

  这是一部充满迪斯尼元素,又与众不同的电影。主人公是两个公主,而王子居然是坏人;公主不是王子救的,而是自救的;救下她们的不是一开始就有的真爱,而是因为“救”这一动作,才让真爱展现出来。

  都希格说,创造力可能很难捉摸,但创造的过程是可以总结和模仿的。《冰雪奇缘》剧本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你先想好自己要什么,然后再解决怎么得到这些。

  对于有志于创造内容的人来说,从这个故事里可以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我最想说的是迪斯尼的创作态度。

  你到底想呈现一个什么故事?我们的编剧曾经有过这种内心的追问吗?

  有3个激发创造力的办法:

  1.把你最想要的东西列出来,用解决问题的思维,想想怎么实现它;

  2.个人的经历往往是创作的源泉——你要做的是把自己投入过情感的经历与新的东西连接起来,这就是创作;

  3.旁观者清。陷入一种情境不能自拔的时候,主动换一个视角。但更重要的教训是,只有在内心追问到迪斯尼编剧们这样的程度,让自己信服,才能让观众信服。

  自己为之感动的,才能让观众感动。

  Letitgo,你得先有这样的情绪,它才是一个立得住的、撑得起整部电影的主题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