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同学
编者按:我们开辟了《问》栏目,希望在这里可以问校长、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我们想通过“问”与“答”,展开互动,增进了解。如果您有想问的问题或能提供相关的线索,请投至邮箱:wenbin930@163.com,wangtingpeng@126.com。
本期嘉宾:李家钰,目前就读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
采访记录:蔡昌浩,《读者·校园版》通讯员、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中学高三年级学生。
蔡昌浩: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文化上较之国内都有很大差异,作为一个女孩子,你是否会感到困难很多?愿意分享一些难忘的经历吗?
李家钰: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刚到国外之后语言方面的压力,还有要一个人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等。作为女生来说,和男孩子相比,最大的困难便是体力方面的弱势,比如说,搬运行李就是在换宿舍时遇到的最大的麻烦。
关于难忘的经历,就目前来说,我对开学典礼印象十分深刻。这个开学典礼与我以前参加过的都很不一样。在开学典礼上,校长和学生会主席进行了前段时间影响了很多人的“冰桶挑战”,以此来激励大家多多为社会做贡献,并且以此展示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激起同学们极大的热情。
蔡昌浩:最不喜欢听到国内的朋友问到的问题或者说的一些话是什么?
李家钰:感到反感的,应该是很多国内同学的一个误会吧,很多人会认为留学生大多是不学无术的“富二代”,其实不然,国外的高额消费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并且课业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拿高分需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所以,很不喜欢大家说些“留学生都不用学习”或者“他们都很有钱”之类的话,我觉得,看不到我的努力,就不要议论我的成绩。
蔡昌浩:国外大学一向以自由、包容、开放著称,那么你是如何合理地规划时间的呢?有没有职业目标?
李家钰:我不是那种对自己的时间规划特别明确的人,比如规定自己几点几分做什么事情的那种。但是,我会有一个大概的安排,一定要解决掉当天要做的事情。对于职业方面,由于刚进入大学,还没有特别确切的目标,我现在正在修经济学,希望以后可以选择相关的工作。另外,我也选修了一些语言课,对于这方面也比较感兴趣。
蔡昌浩:你最喜欢大学里的哪个社团?作为一名“资深MUNer”(注:MUN为“模拟联合国”的简称),会继续参与到模联中吗?
李家钰:我最近参加了UBC的沸思戏剧社(Facedrama Club),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棒的社团,给了我很棒的体验,提升了我的社交能力。作为MUNer来说,对MUN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UBC的模联社团也是一个很成熟、很棒的社团,我个人希望大二的时候可以加入,愿意继续参与到模联当中。
蔡昌浩:你认为国外的课堂跟国内的课堂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李家钰:在课堂上,最大的区别在于老师和形式吧,国外的老师是引导者而不是传授者,大部分的知识是需要自己去发现和探寻的,老师只是会解决一些问题,提及一些关键点。形式上来说,国外的课堂不限制甚至鼓励电子设备的使用,便利了大家的学习;并且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授的话,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教授们很欣赏的事情。
蔡昌浩:谈谈你对“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理解?
李家钰:我觉得“中国灵魂,世界眼光”这句话说得特别好,正是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特别是留学生应该有的一种特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越来越多地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接轨,世界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出国门。因为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融合与科技交流,我们应该有国际化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去思考自己的未来。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要避免崇洋媚外,时刻谨记自己的“中国灵魂”,时刻牢记自己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蔡昌浩:你喜欢阅读吗?如果让你推荐一本书,你会推荐什么书?
李家钰:以前特别喜欢阅读,但是随着学业越来越繁重,可以用来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大多数时间会选择读一些报纸杂志,上面的文章比较简短,但又不缺乏丰富的知识和新闻。平时我比较喜欢读一些自传类型的书,我会推荐《乔布斯传》,这本书描述了乔布斯的个人经历,对我个人的学业和未来的人生规划都有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