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的人师

作者:徐媛媛 来源:读者校园版

  杨林柯言论

  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

  那种把生活与幸福不断后置的教育注定不是成功的教育。因为生命是不能保存的,一切也都是有保质期的,60岁时你能回到16岁吗?用什么呵护生命的快乐与生存的质量?

  要让孩子成长,不能只让孩子“听话”,还得让孩子学会思考。

  我告诉孩子,要常想3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3个问题没有答案,却最有意义,它能够把我们的生命引向高处。

  2011年春节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几名学生的家长向校长投诉,认为语文教师杨林柯的教育方式不恰当,上课总讲些“敏感”话题,导致学生“不怎么听家长的话了”。校方将家长的意见反馈给杨林柯,杨林柯花了两天时间,写下了《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一文,分发给所教的学生,要求学生将文章与家长分享。

  在这篇长达1.6万字的“万言书”里,杨林柯真诚地表明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解释了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剖析社会”是希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杨林柯的“万言书”经学生在网站转发后,随即被热烈跟帖和转发,支持声和批评声接踵而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模式的讨论。

  杨林柯上课喜欢“跑题”。讲诗歌时,他会突然告诉学生,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失意士大夫的文学史。他说:“你看柳宗元的《江雪》,小时候读和40岁以后读,感觉很不同。它写出了一种人生的孤绝状态。”

  在课堂上,只要认为是有价值的内容,杨林柯就会穿插讲给学生听,学生也更愿意听他讲课本以外的内容。

  他说:“这正是我想要的,因为教师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成了文化资源、精神资源、人格资源的集合体,可供学生们学习。”

  为了成为这样的“资源”,杨林柯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把一切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他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1000万字,写读书笔记8万~10万字。他用自身的学习经历,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阅读。

  杨林柯认为,考试训练是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活”,几个月就可以练成;而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精神涵养等“内功”,要靠平时持续渐行。“在语文成绩中,显性成绩是考分,隐性成绩是生命的成长。”杨林柯说。为此,他不会给跑题却写得很棒的作文打低分,也不会用标准答案去批试卷,只要答得有道理他就给分。

  事实证明,杨林柯的语文教学改革是有成效的,他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是平行班中最高的。杨林柯说:“真正有自信心的语文老师不会只看重卷面成绩。”

  相对于“语文教师”,杨林柯更喜欢被称为“国文教师”。一字之别,体现了杨林柯内心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即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句读、作文,更重要的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心胸博大、意志坚强的人”。为此,他的语文课不局限于课本,经常就社会话题展开讨论。

  杨林柯觉得,“学生知道社会,才能比较理性地判断这个社会,并活在这个社会里”。他告诉学生“不要活在新闻里”,不要因为有正面新闻就认为“形势一片大好”,也不要因为有负面新闻就得出“人心不古”的结论。

  杨林柯反对学生记标准答案,“那样会把学生弄得没有一点个性”;反对一味进行成功教育,因为“那可能导致学生踏入社会后,出现精神扭曲与异常”;反对学校设置光荣榜,觉得“那是不尊重所有学生的表现”。

  杨林柯常对学生们说:“有一天,你们能把校长和清洁工看得一样高,你就有境界了。”

  对遭到部分家长的投诉,杨林柯显得非常坦然,他说:“有思想、有追求的人,就能体会到一个巨大夹缝的存在,其实每个人都深陷其中。”

  在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和现实的应试教育、功利教育之间,杨林柯执著地选择前者,即便困难重重。

  “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只是不甘心仅做一个‘经师’,更希望成为‘人师’。”杨林柯感慨地说,“做教师首先是做好自己,做一个学习者、求道者,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和追求的人。只有‘真人’才能培养出‘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