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十大科学突破
2011年底,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本年度“十大重要科学突破”,其中大规模艾滋病临床试验成果被列为本年度最重要的科学突破,其他9项突破涉及行星科学、考古学、生命科学、天文学和化学等。
艾滋病防治获重大进展
一些令人信服的新证据显示,口服药物(ARVs)可有效预防异性伴侣间的艾滋病传染。
小行星尘埃被带回地球
2011年,人类首次将另一个行星体的尘埃样本带回地球。日本“隼鸟”号飞船带回小行星的尘埃样本,这是人类在35年中对行星体的第一次直接采样。分析证实,地球上所发现的最常见的球粒陨石来自石质小行星。
发现现代人类拥有古人类DNA
2011年,在非洲南部出土的一具200万年前的完整化石中,发现了南方古猿的DNA痕迹。
发现光合蛋白结构
2011年,研究人员确定了好几种重要蛋白质的晶体结构,而一种叫做光合系统Ⅱ(PSⅡ)的蛋白质结构,无疑是其成为生命催化剂的关键。
天文学家发现太空原始气体
2011年的两项新发现表明,宇宙中还存留有未被触及的原始区域,令天文学家对宇宙中恒星的构成重新思考。这两项发现分别是:2011年11月公布发现了原始氢气云,另一项是在银河系的光晕环带中发现了“金属”(指比氦重的物质),质量大约只有太阳万分之一的一颗小恒星。
人体微生物、饮食和疾病关系新发现
欧洲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人体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模式,每个人体内都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细菌群落:拟杆菌、普氏菌属或瘤胃球菌属,这3种人体微生物在能量处理和维生素产生方面都各有不同,由此对人类宿主的健康产生影响,但这一模式与人们的年龄、体重、性别和国籍无关。另一研究小组发现,人体主要微生物的类型还与饮食有关。
RTS,S疟疾疫苗开发成功
一项大规模疟疾疫苗研究显示,新开发的RTS,S的疟疾疫苗可大幅度减轻严重疟疾患者的痛苦。
发现太阳系外奇怪行星系统
2011年2月,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天文台首次发现了由6颗巨大行星构成的奇怪行星系统,其中至少有3颗像木星那样的巨大气体星,围绕着一颗离地球约2000光年,被称为“开普勒11”的恒星旋转,6颗行星中有5颗离恒星极近,比水星与太阳的距离还近。
此外,201l年发现的奇怪行星还有HAT-P-6b,一颗以相反方向围绕某个双星系统运行的巨大气体星。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10颗在太空中自由飘浮的行星,附近没有任何恒星,这些行星可能脱离了原来形成时的恒星系统。
“量身定做”多种人工合成沸石
韩国的研究人员合成了一种结合了大小孔隙的沸石,可用作许多种大型分子的催化剂。西班牙和中国的实验室将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结合在一起,根据需要引导合成拥有较大或较小孔隙结构的沸石。此外,法国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开创了以更经济方式生产催化剂的途径。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研究人员还开发出了超薄沸石薄膜,可广泛用于各种化学过滤筛选。一系列新的沸石合成奇迹,展现了化学领域常新不衰的神奇创造力。
衰老细胞有望清除
实验显示,从实验鼠体内清除衰老细胞或已停止分裂的细胞,可延缓白内障、肌无力等与老化有关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