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四化”应对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摘要: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的“三预”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致使“三预”工作未能完全落到实处,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基于心理危机生态系统理论,探索推进心理危机应对“课程化”“制度化”“协同化”“数智化”的“四化”策略,以此来提升“三预”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效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危机;生态系统理论;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3-0065-05

一、引言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快速发展、面临多个成长议题的重要阶段,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人群。由于心理发育成熟度不够,难以获得有效应对的心理资源,且认知控制相对不足,在遇到危机时,危机的负面影响会更为持久和深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导致个人痛苦、造成家庭负担,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经过以往各位学者和一线教育者的研究、实践,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的“三预”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三预”工作未能完全落到实处。第一,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匮乏,难以应对新时代学生心理问题加剧的挑战。第二,缺乏系统的心理危机应对机制,教育局等政府相关部门欠缺规范的应对内容与流程指引,致使心理危机“三预”无法落到实处。第三,学校、家庭、社会整合不够,家校社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第四,传统的各部门、各学校手动提交报送学生心理危机相关数据的方式,无法及时高效流转高危数据,导致干预滞后。

由此我们成立项目组,组织探索推进心理危机应对“课程化”“制度化”“协同化”“数智化”的“四化”策略,为上述问题寻找突破口,提升“三预”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效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三预四化”工作模式框架见图1。

二、“三预四化”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课程化普及

2015年起,项目组开始探索开发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心理危机应对课程(见图2)。面向学生,在积极心理视域下开发生命教育课程,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体验和生命意义,学生们在体验完成系统化的课程之后,收获了积极自我、积极情绪和积极关系等积极能量,增强了心理韧性。

面向家长,开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三维课程,指导家长认识孩子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并掌握亲子沟通的技巧;开发危机防范理论课程,这是目前家长们的迫切需求。专业翔实的理论课程让家长们拨开了眼前的迷雾,让心理危机不再成为一个神秘的、模糊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可干预的。除此之外,我们还面向全区推出30余节“家长第一课”、160余节家庭教育微课,全面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对症下药,解决家长的不同需求。

面向教师,我们细致地将教师队伍划分为校长及中层行政、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教师四类人群。常见的教师培训容易模糊各类教师群体的职责,我们发现,这四类人群的职责和角色定位是不一样的,因此开发了四类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培训的课程,这也是在贯彻“全员心育”这一理念,让每位教师都明确自己在学生心理危机中需要贡献的力量。

(二)制度化推进

结合以往工作经验,我们及时反思总结,只是面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相关群体的系列课程还远远不够,需要全方位来协作开展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于是项目组联动区委教育工委、区教育局及区教科院,健全专班协作、发现处置、队伍培育、督导评价四大危机防范应对机制,从宏观到微观来进行指挥布局,完善16项相关应对机制;牵头制定并印发“深圳市宝安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等14项制度文件、《宝安区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指导手册》等30余项实操指南。(见图3)

有了这些制度文件的指引,各单位、各人员明晰了具体的行动方向,可以保障“三预”机制落地生效,形成科学规范、责任明确、运行顺畅的“三预”机制。之后,我们又将这些成果推广至全区。

(三)协同化开展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孩子们的生活情境不仅仅是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且三者的重要性是齐头并进的,但是一直以来都缺乏一个核心领导力量,将三者的能量有效地聚集起来,于是我们尝试去发挥这样的核心领导力量。自2020年至今,我们参与建立心理问题停学学生“阳光安心”社区关爱帮扶“1+3+N”模式,开展停学学生全家庭综合干预项目,打造包含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社区心理咨询师及精神科医生在内的“五位一体”医校社联合帮扶样板项目,以点带面推进政府各部门横向联动,区—街道—社区—学校纵向协同。(见图4)

下面是一位停学学生案例:来访学生是一名初三学生,被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已休学半年多,每天在家玩手机,不愿意参与其他活动。父母为此感到焦虑,但教养方式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常与孩子产生冲突,尤其是在学习上。

我们邀请上述案例家庭参与停学学生全家庭综合干预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与来访学生家庭建立关系,收集信息,理解每位家庭成员的想法和情绪。同时告诉父母,孩子需要家庭的陪伴和支持,让父母逐渐接受孩子的现状,降低期待。在跟来访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自我认知、情绪、学习等,慢慢引导孩子发现自身资源,逐步改变。在孩子做出行动的过程中,非常需要父母配合,于是我们继续引导父母改变不合理认知,引导他们学会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回应与期待,重新修复与孩子的关系。项目进展到后期,孩子状态逐渐好转,我们继续帮助孩子增强学习动力,共同讨论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预想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转变十分明显,更加积极关注孩子的生活,配合解决孩子存在的困扰。就这样,我们固定与来访学生每周进行一次个体心理辅导、每周一次运动团体训练、每周一次戏剧团体训练、每两周一次父母家庭辅导,并安排了为期一个月、一周一次的学习力训练。

经过半年的训练,来访学生成功复学了,对于父母、人际、学习等认知有所转变,有了更多关于自己的积极想法,并能表达出来。同时跟父母的冲突明显减少了,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他停止了自伤行为,其他日常活动增多,作息规律,情绪变得更加丰富,有更良好的学习状态。这样的变化不仅让来访学生和其父母欣喜,我们项目组也感到激动和喜悦,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从发现、介入、干预到回访的全链条处置能力,形成线上线下闭环有效的联动机制,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帮扶,就能发挥出强大的能量。

(四)数智化提升

在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如何精准地发现危机和有效地进行干预呢?我们通过建设心理危机预警AI模型、科学管理危机和数智化提升的方式,层层推进,打通教师—学校—教育局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建档、普查、评估、上报、干预及支持的数智化管理功能,以此为孩子们筑牢这道防线。(见图5)

1.建设心理危机预警AI模型,提升心理危机预警普查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项目组与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合作,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最终选择以心理危机爆发的累积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全方位探索家庭、社会、学校中的风险因素,通过筛选—测量—分析—建模四个步骤建立危机预警 AI模型。在筛选阶段,通过对家校社等导致心理危机的全量因素进行筛选,共选出22个量表200多道题目,建立全量风险因子库。在测量阶段,与学校一线心理教师合作,选取10所学校对全量因子库中的题目进行测量。在分析阶段,对题目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判断题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建模阶段,通过大数据建模筛选出能准确预测学生心理危机的关键性因子和因子组合模式,构建预警AI模型。

2.建设全区统一的心理危机识别与跟踪平台,实现危机科学管理

(1)手动提交阶段

基于危机的“易感—应激模型”,从危机的易感因素和应激因素出发,最终梳理出认知、情绪、生活事件、行为和生理五大心理危机信号,并建成心理危机“七项基础心理问题评估表”。该量表用于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进行预警监测,当班主任觉察到学生可能有危机情况时,通过评估表对学生进行评估,得出学生所处的危机状态,并通过“班主任—心理教师—区域负责人—区教育局”的工作流程定期提交管理。

(2)数智化提交阶段

我们继续思考,应该如何让危机干预更有效呢?经过长期的积累探索,我们找到了提升危机干预有效程度的迫切需要——多源数据交流互动即时性,及时让“心育”队伍各成员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危机预警评估、学校危机干预流程、危机干预帮扶和管理等方面更加清晰,采用数智化手段建设心理危机预警管理平台。平台由云端业务管理系统构成,系统包含教育局和学校端两大入口,实现教育局和全区所有学校间的互联互通,学校上报危机预警线索后,教育局能第一时间跟进和处理,增强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三、“三预四化”工作的成效与反思

(一)心理危机预防课程全区覆盖,面向全省推广

我们项目组所开发的中小学家长教育三维课程用书、危机识别与干预课程视频课和生命教育微课等物化成果,共享至宝安区及宝安区帮扶的河源市龙川县、汕头市龙湖区,受益教师、学生和家长超过300万人。成功完成了多项省级和市级课题,借助课题研究深入挖掘提升师生和家长心理危机预防的渠道,运用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适用的方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应用。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教育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也为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项目成果被政府采纳,转化为系列制度全面执行

经过八年多的探索,项目组牵头制定并出台的系列制度与指南,为全区相关学校及单位提供了多维度、立体化、可操作的心理危机应对模式,实现了教育在先、预防在前、干预及时、处置有力、协同联动的全流程、大闭环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机制的有效构建与高效运作,已覆盖应用至全区182所中小学及宝安区教育工作小组的13个成员单位、10个街道,多次获得市教育局、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认可。项目组牵头撰写的《深圳市宝安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建设方案(2022-2025)》与《关于进一步完善宝安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的意见》被区委、区政府采纳,并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印发,相关成员单位全面执行,应用广泛。此外,项目组还参与撰写《关于印发宝安区2022-2023年度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医教联合工作方案的通知》与《宝安青少年心理健康阳光安心行动实施方案》,以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方式共享至全区。

(三)“1+3+N”社区关爱小组成效显著,帮扶机制成为区内样板

建立“1+3+N”社区关爱小组,通过扎实的队伍建设、定期的随访服务和全面的综合干预,让休学和长期请假的心理高危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关爱帮扶。通过邀请停学学生家庭参与项目组参与打造的“停学学生全家庭综合干预”样板项目,其中70%的学生顺利返回校园,远超全市30%的复学率水平。医教联合项目打破了医学界与教育界之间的壁垒,有效提升了教职工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水平,降低了危机学生的风险系数。除此之外,医教联合项目打破了医学界与教育界之间的壁垒,二者相辅相成,由精神科医生提供专业的精神卫生知识,学校教职员及社区心理咨询师得到专业知识的武装后,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医教融合服务,有效提升了教职工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水平,降低了危机学生的风险系数,实现全方位的关爱帮扶。这些协同化机制拓宽了帮扶危机学生的道路,多领域的深度协同也让关爱帮扶工作有了显著成效。

(四)心理危机干预数字化平台上线覆盖全区,心理危机预警效率极大提升

“两周一报”心理危机预警管理平台全面上线运行,实现对全区182所学校,共计40多万名中小学生的实时心理危机预警监测,从手动提交阶段需要至少一周的时间提交各校心理预警数据,到目前实现瞬时上报,大幅提高了危机管理效率,提升了心理危机预警干预能力,打通教师—学校—教育局的信息壁垒,实现心理档案、普查、危机评估、上报、干预及支持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危机管理效率。

当然,基于目前实践推广过程反思,我们的研究项目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一步提升优化。一方面,本项目的实践检验还有待推广到更多单位、更多地区,进一步检验和验证“四化”对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的价值;另一方面,本项目建构和倡导的“四化”尤其是“制度化”“协同化”在更广大的地区推广应用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区政策、工作机制的因地制宜,可借鉴延伸并与当地原有中小学心理危机应对机制进行整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3]黄技. 试论中小学积极生命教育模式的构建[J]. 教育导刊,2013(6):50-52.

[4]周桂. 生命教育的实践困境与破解路径[J]. 教学与管理,2020(6):56-59.

[5]庞维成. 区域生命教育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J]. 上海教育科研,2019(9):82-86.

[6]宫火良,李思雨. 基于易感——应激模型的青少年自杀意念研究述评[J]. 心理研究,2012,5(1):56-61.

编辑/张国宪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