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创造力课程的开发及实践反思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越发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者的重要使命。从高中创造力课程开发背景、课程架构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三个角度对高中创造力课程研发过程进行介绍,并对实际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完善创造力课程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实效,切实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创造力课程;创新意识;课程评价;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3-0027-03

一、课程研发背景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提出,“实践创新”是我国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教育过程要“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到“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2024年,两会热词“新质生产力”更是凸显创新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育工作者在各自学科领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大量尝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质疑精神与提问素养,为创造力的生成打好基础;数学教师通过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创新思维;音乐、美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心理学科与创造力有着深厚的渊源,创造力心理学中存在大量可供心理教师挖掘的宝贵资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在高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中规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高中心理课中开展创造力单元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国家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二、课程架构

国内外教育学家对创造力课程有多年的实践探索,对创造力培养进行了不同的探索。美国在中小学中开设思维技能课、创造技法课和创造活动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国内有的学者提出应当从创造力心理素质角度建立中小学创造力课程的目标体系,还探讨了创造力课程的学习内容、课程资源及学习方式等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心理教师尝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原型启发、多角度思考、打破常规三个角度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虽然许多学校与教师都在着力开发创造力课程,但目前仍未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创造力培养课程体系。笔者对创造力的基本定义进行溯源,尝试系统化地搭建起创造力课程的内容架构。

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新颖的创造产品是个人创造能力的外在体现,而创造思维则是创造力的内在核心。创造思维以发散思维为主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独特性是衡量个人创造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基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实践能力对于个人创造力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尝试从思维提升与实践操作两个角度开展创造力课程教学,在两个内容模块下分别设立不同的二级课程主题,形成系统化的课程架构。(见表1)

三、课程设计

拟定课程架构后,心理教师团队逐步细化课程目标,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内容。创造力单元课程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每节课程都依据课程目标设计了相应的体验式教学活动。这些体验式活动的设计大多来源于以下两种途径。

(一)对原有创造力训练活动进行借鉴与改良

在课程设计中,借鉴原有经典的创造力训练活动,并对其进行创新改良,使其适合当下的学生。例如,经典的“A4纸挑战”活动中,学生常会通过剪裁的方式扩大A4纸所能容纳的面积。但是,这种剪裁的方式在无形中局限了学生思考的方向,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A4纸挑战”活动要求调整为“请小组在5分钟时间内集思广益,看看能想到多少种方法让A4纸包含(涵盖、囊括)的面积最大”,从而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多途径,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对创造性体验活动进行创新研发

除了对原有创造力训练的借鉴与改良,在课程设计时还可以搜寻相关材料,创新创造性体验活动内容。例如,“打破思维定式”一课中“神奇的气球”活动的灵感源自《是真的吗?》节目中的挑战。这一活动将学科知识与创造性思考结合到一起,通过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创造性思考的重要意义。因此,将该活动运用于“打破思维定式”一课之中,创新课程活动内容,丰富了学生课程体验。

在心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形成的创造力训练单元课程包含5节(见图1)。其中3节课程分别从发散思维、联想和想象、打破思维定式三方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节课程用于开展创造实践,为学生创设创造情景,在活动中运用各类创造性思考的方式方法进行动手实践,切实提升创造能力。

四、实践反思

依据以上课程设计内容在高一年级开展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产生以下三方面的反思。

第一,依据学生需求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察到一些学生在拿到创作材料后感到无从下手,难以很好地开展创造实践。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也提到,在课程中,如何寻找创作灵感、快速确定创作主题对自己而言是一大挑战,经常会花费过多思考时间,影响后续创作效果。这些课程反馈引发了教师团队的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培养,使学生习惯于开展创造性思考与创作。

第二,提升自身创新意识,推动学生创新发展。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在设计课程时需注意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能局限于固有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材料。一些经典的创意活动放在当下,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的挑战与题目对高中学生而言过于简单,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不断推陈出新,对创造力体验活动进行改良与研发。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的创新意识带动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实现教学相长,让创造力课程更加具有生命力。

第三,重视课程评价,检验教学效果。

在创造力课程教学前后,教师团队分别请学生完成“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A卷与B卷测验。对比分析学生课程前后的作品可以发现,学生能够将创造力课程中介绍的方法运用到创作过程之中。比如,在完成不规则线条绘制时,一些学生开始尝试打破给定方框的局限,利用方框外部的区域绘制更加精彩的图画创作。还有一些学生将课程中介绍的对比联想运用到创作过程中,绘制出的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对比效果。同时,在课程前后,学生创作主题种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课前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中,学生许多作品都与学科知识相关,数学函数图像、地理等高线、物理磁场运动等都是频繁出现的创作主题。而在课程结束后的测验中,学生的创作主题更加多样,出现了许多与身边事物相关的主题创作,例如标示、景点、人像、运动等。

这些迹象都表明,创造力课程给学生的创造思维带来了一定突破,创造能力得到了一定发展。这种作品对比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出课程前后学生创造思维的变化与差异,但更多是教师主观观察与总结,缺乏客观的数据支撑。在未来可以尝试采取量化的方式,更加客观有效地评估创造力课程效果,提升创造力课程实效。

参考文献

[1]安敏. 中学生创造力训练课的探索[J]. 科教导刊,2014(6):129-130.

[2]范瑛. 奇思妙想,伴随孩子成长——例谈激发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 数学教学通讯,2019(7):17-19.

[3]师建华,黄萧萧. 创新思维开发与训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4]施韵. 寻找开启创造力大门的钥匙——头脑奥林匹克课程设计和实践[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15,80.

[5]俞国良.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创造力培养[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03.

[6]苏庆伟,吴秀荣. 构建中小学创造力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J].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4(10):43-46.

[7]王梦玲,邓常峰. 激发创造力,提升积极心理品质——“我的创造力”课例研究报告[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5):45-48.

[8]陈静,许天委,陈群林. 中文词语远距离联想测验的编制及初步探索[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4,12(5):283-295.

编辑/张国宪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