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必不可少。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学校应采取平等、尊重、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强化对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取得家长的信任;在讨论具体问题时,适当借鉴一些心理辅导技术与方法,为家长赋能,提升其教养效能感。家校协同,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隐喻治疗技术;叙事疗法;焦点解决短期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3-0062-03
个体面临困难情境,当先前的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就会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即心理危机。心理危机会以各类情绪、认知、生理和行为症状表现出来,例如焦虑或抑郁,自残、自杀或暴力行为。当前,在学习压力加大、教师和家长期望高、人际交往问题、家庭变故等各种因素叠加下,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部分学生甚至做出极端行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引发了多起家庭悲剧。广东疾控中心曾对广州市10所小学的全体五、六年级小学生共3045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有3.4%的小学生制定过自杀计划,1.3%的学生采取过自杀措施[1]。
为预防或干预小学生心理危机,各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每学期开展心理普查,筛查出心理或行为有异常的学生;制定危机干预的方案,规范相关流程,等等。根据系统治疗的观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与家庭有关,学校需要向家长了解具体情况。学校需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避免“学生在学校通过干预实现了心理成长,回到家中又恢复原状甚至越来越糟糕”的消极情况出现。基于以上原因,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学校有必要就各种问题与家长沟通,以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困境,度过眼前的危机。
然而,当前在心理危机学生的家校沟通中存在种种问题。例如,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有偏差,存在病耻感,不愿面对孩子的现状;学校在与家长会谈时,过分强调问题,关注问题背后的家庭原因,让家长产生被指责的感受,防御心理重,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等等。以上问题导致家校沟通不畅,甚至陷入困局,后续工作难以推进。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家校协同,顺利推进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本文提出以下三种策略。
一、变指责为平等对话,强化理解和支持
当学校邀请家长到学校面谈时,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在学校出现了问题,“老师找我是告状”。这是一种心理定势,是多次“指责式家校沟通”的结果。之所以采取指责式沟通,缘于学校一方急于找到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家庭原因,如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亲子关系不和谐等。指责父母在教育上的缺失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父母的内疚感,促进他们的反思和改变。但频频使用这种方式,一方面,会将家长推远,拉大家校之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会加重家长的心理压力,部分家长可能会通过否认和回避的方式来应对。例如,面对校方的询问,他们会说“孩子没问题,可能只是心情低落”,“孩子没跟我说过这些,会不会是老师夸大了孩子的情况”等,由此来规避责任,保护自己的养育功能。这种心态很明显无益于下一步的家校沟通。如何打破这种心理定势,消除家长的内心顾虑?这就需要学校改变指责的沟通方式,主动共情家长。
共情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在与心理危机学生家长沟通时,教师恰当地运用共情,有助于卸下家长的心理防御,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例如,在首次会谈时,教师可以这样开场,“作为家长,您肯定是很关心孩子的,不然你不会在百忙之中请假来学校。这次请你来,我们是想和你沟通一下孩子在学校的状况,这些状况可能你知道一些,也可能并不了解。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聊一聊,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并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而是找到问题根源,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看看如何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这段话中,教师的心理站位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视,觉察到家长的情绪感受并给予共情,真诚表达出沟通的目的,打消家长的顾虑,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这样的开场奠定了家校沟通的基调——温暖、包容、接纳,这种平等对话的态度有助于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变直陈为隐喻,促进家长自我反思
因亲子沟通不畅,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不足等,在被告知孩子出现心理危机时,部分家长往往在情感上很难接受,难以看清孩子的问题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目前这个程度的,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如何影响孩子成长的。他们通常会陷入消极情绪之中,如不安、愤怒和焦虑,这些情绪会将他们困住,使他们无法系统地对孩子当前的状况进行复盘,也无法反思自身的问题。此时,若教师从专业的角度直接指出问题,家长往往无法真正领会其中含义,过多、过于直白的道理讲述有可能还会让其深陷情绪的漩涡,难以看清“庐山真面目”。为此,教师需要转变一下表达方式,找到一个“转换器”,将专业的分析转换为家长听得懂、可接受的说法,促发家长的转变,而隐喻就是这样一个“转换器”。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发明了隐喻治疗技术,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技术,它有助于激发“右半脑”的感性、图像式的理解能力;同时,它是一种间接的沟通方式,比较不容易引发阻抗。隐喻的优势非常明显,它用某个种类的物体或想法来表现另一个不同种类的物体或想法,以此来暗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类比性。由于隐喻和现实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它能够帮助人们以一种不具威胁性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实践表明,将隐喻技术应用于心理危机小学生的家校沟通中,有助于家长理解问题,从而进行自我反思。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五年级的男生A因母亲对他的控制欲过强而陷入了抑郁情绪之中,作出了自残行为。母子关系紧张,A觉得母亲是个控制狂,全天候监控自己,自己做什么都要听母亲的,如果不听她就会不停地唠叨;而母亲则抱怨孩子性子散漫,自己不得不事事为他安排好。为了让这位母亲意识到自己教养方式的问题,我在解释这一现状时,将这对母子的关系比喻为操控者和提线木偶,那些安排、指导就是操控者手中的“提线”。在孩子年龄尚小、能力不足时,“提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孩子行为、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作用。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有了自己的意志,就想自己去探索,或者暂时逃离“提线”的束缚。这时,如果操控者拉紧手中的线、一刻也不放松,就会让孩子感到被控制,想挣脱,而越挣脱,操控者手中的线越紧。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心理崩溃,他无法反抗母亲,就会转而伤害自己。
我的一番解说让这位母亲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教养方式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她听完后频频点头,“明白了,我该怎么办呢?”我继续用隐喻的方式为其支招,“您可以适当松一松手中的线,一些事交给孩子自己去安排,如果孩子遇到了困难,你再给予指导,稍微紧一紧手中的线。孩子总要长大,他不可能永远做你手中的提线木偶。也许,你可以采用放风筝式的教育方式,只不过线要长一些,这样孩子才能飞得又高又远……”
三、探索“例外”,为家长赋能
当发现孩子处于心理危机之中,并且情况比较严重,甚至面临休学等状况时,多数家长通常会表现得慌乱不堪,内心会产生“情况糟糕至极”“孩子的前途完了”等灾难化、绝对化的想法,教养效能感低下,认为自己无力应对当前的一切。
后现代心理疗法中的叙事治疗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来访者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来访者本身拥有的资源在其改变和成长当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在探寻“例外”(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帮助来访者发掘这些优势资源,为其赋能,使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与心理危机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可借鉴这一理念,引导家长看到自身的优势资源并将其放大,由此提升教养效能感。
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六年级女生B因父母离异而长期情绪低落,离婚是母亲先提出的,所以B心中怨恨母亲,在家里不与母亲讲话,母女关系降到了冰点。B被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后,需要休学半年,母亲一方面担心B的学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埋怨女儿不理解自己。在这种双重折磨下,母亲情绪一度崩溃,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家长”。
在这个案例中,这位母亲身处问题中,看不到希望。在与她的沟通中,我引导她看到自身拥有的资源,一步步为她赋能。我请她回想一下,在女儿陷入抑郁之前,母女俩是如何沟通的。她说女儿喜欢看小说,她经常跟女儿聊小说,然后由小说聊到生活中的事。我建议她尝试一下,如果女儿不愿开口,可以用写纸条的方式。半个月之后,这位母亲表示效果不错,虽然女儿还是没有和她讲话,但不排斥和她进行文字交流。我肯定了她的努力,然后让她想想身边还有没有什么人能帮助她,她说自己虽然和丈夫情感破裂,但公公婆婆对自己还是不错的,也许他们可以帮上忙。我再次肯定了这位母亲为了改善孩子情况和亲子关系所付出的努力。随着资源的发掘,女儿情况不断好转,她从一开始的痛苦、无助慢慢转向有信心,能够想到更多的方法来应对困境。
总之,在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家校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一方面需要采取积极、正向的沟通态度,不居高临下地指责,而是与家长平等对话,尊重、接纳家长的感受,与家长结成同盟。另一方面,在沟通具体问题时,可以适当采取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例如隐喻治疗技术、叙事疗法和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中的“例外”技术,将专业性的分析转化为家长可接受的道理,引导家长发掘自身优势,从“无力感”中走出来,提升教养效能。除此之外,在与家长沟通之前,教师最好先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如学习表现、人际交往、情绪情感方面的表现,然后制订详细的计划,包括沟通的内容、想达到的目的及采取的方法等。这样才能使家长感受到学校的诚意,使家校沟通有的放矢,尽快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参考文献
[1]雷思明. 一名律师对近些年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的分析与思考[EB/OL]. https://www.sohu.com/a/219628633_512285?qq-pf-to=pcqq.c2c
[2]李哲. 隐喻技术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33):47-49.
[3]陈文薏. “问题孩子”的赋能型家校共育四步走策略初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6):59-62.
编辑/张国宪 终校/高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