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图书馆作为收藏保管书籍及其他纸质文献资料的重要建筑,被视为知识的宝库和文明的殿堂。图书馆门口延伸至主入口的 “知识的阶梯”,让前来求知的人们难免多费些腿脚,望“阶”兴叹。
一般情况下,主层(及主入口)一般设在建筑物的底层,方便人进出。但有不少图书馆会将主层抬高,设在二层,这就需要增加通往入口的台阶设计。
其实,抬高的入口加上费膝盖的台阶,并非建筑设计师的刻意刁难。
根据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主层面积的大小需要根据图书馆总体规模设计。有限的主层面积,对于多层的图书馆建筑来说,就意味着必然要将部分功能空间从主层分离出去。一些图书馆选择将内部业务房间设在底层, 利用加高的主层,将内部内务工作空间与一般读者使用的空间隔离开,避免相互干扰。比如,采编人员等图书馆内部工作人员需要长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中集中伏案工作,流动熙攘的读者人群则可能会对他们的工作造成干扰;流动图书的进出口放在地面层,也可以方便图书的水平入库。
另一方面,一些大型图书馆出于资料保护的目的,会选择将藏书室设置在主层下方,因为底层的室内环境更稳定更可控。
作为知识的宝库,图书馆不仅要为人创造舒适的空间,还是图书资料与各类档案的“避风港”。为了书籍档案的“保质保鲜,延年益寿”,为了达到理想的光照条件,一般来说,在库存地点直接去除自然光源是最为便利的上策。因此,有的图书馆会选择将密闭书库放在建筑的下部,处于半密闭或者全密闭的状态,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书库防尘,同时传热和散热少,室内微环境较为稳定、凉爽、干燥。
有时候,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还必须“因地制宜”。一些南方的图书馆采用架空、架高主层的方式来避免繁杂的防潮处理措施,还可以更好地抵御强降水带来的城市内涝、积水等问题对图书馆的影响,兼顾功能区分散布局的目的。
同时,作为文化建筑的一种,图书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社区、学校的精神文明标志和文化窗口。阶梯作为构成建筑的重点要素之一,搭配主楼体的设计从视觉感官上带来庄重感,可以增强图书馆的地标感和象征性功能。许多高等院校,往往将庄严肃穆、气势雄伟的图书馆建筑放置在校园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校园的地标。比如,图书馆是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总建筑面积35935 平方米, 北立面两侧自然张开,如一本打开的书,中间便由诸多台阶构成自然通道,显得恢宏大气,极富韵律感,也因此荣获了2006 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书山有路勤为径”,来都来了,爬个五六七八九十级台阶问题也不大吧!
(摘自“答案如下”微信公众号,小黑孩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