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博物馆,跨越时空的奇遇之境

2024年2月26日,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新馆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2.2万平方米,是老馆的20倍大,展出青铜器、玉石器、甲骨、陶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约四分之三的文物为首次亮相。早在2006年及2017年,殷墟就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世界记忆名录”,扬名世界。

与综合类博物馆不同,殷墟博物馆这类考古遗址类博物馆是遗址延展出来的博物馆,展出的是考古遗址内发掘出来的文物,一边发掘,一边很快就可以进行展示,结合了考古场景和自然背景,重现历史现场,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近几年里,2023年开馆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和石峁博物馆,2020年的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2019年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新馆,2018年的良渚博物院新馆等,都建立在重要的考古遗址发掘范围内,考古遗址博物馆正在变成热潮。

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犹如穿越了时光隧道,通向3000多年前的商代……

“就考古学而言,目前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

从“一片甲骨惊天下”、被视为解开中华文明密码的甲骨文,到埋藏着3200多年前集王后、将军、祭司于一身,充满传奇色彩的妇好墓,再到展现上古商都宫殿建筑与族邑聚落风貌的“大邑商”——殷墟,传说中的商朝彻底得到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作为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我们一起来看看殷墟博物馆中有哪些不可错过的镇馆之宝。

玉觽(xī)

它的柄部是顾首龙的样式,龙的下颌与背部相连,犄角突起,前后腿作蹲踞状,尾部是一个上翘的尖角,大而夸张。觽是一种角形配饰,前端尖锐的角可以解开绳结。中国早期的服饰没有纽扣,一般是用绳子系住,而玉觽就是松解绳结的工具。

司母辛鼎

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为出土于妇好墓的司母辛鼎。妇好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她是商王武丁众多妻子中的一位,死后庙号为“辛”。司母辛鼎通高80.5厘米,重128千克,长宽比例符合黄金分割0.618,铭文“司母辛”,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她而铸。

刻辞卜甲

在殷墟的考古研究中,甲骨卜辞上记载的甲骨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成熟系统文字,之后由其演化而来的以形达意的汉字几千年连绵不断。百余年来,殷墟出土了约13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占我国出土刻辞甲骨总数的90%以上。目前,殷墟甲骨文字数总共近4500个,其中可释字在1500个左右。

2172屯南甲骨

这片残缺的牛肩胛骨, 于1973年在安阳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发现, 其上均匀分布着9 3个单字,文字清晰,契刻有力,记录着商王田猎是否有灾祸的卜辞。这片甲骨曾被国家邮政局印制纪念邮票向全球发行,也常用于图书或宣传册的封面,并收录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一片甲骨惊天下” 说的就是这件文物, 它是名副其实的“甲骨明星”。

铜手形器

在亚长墓主人腿部位置,发现了一件铜手形器。通长13.03厘米,重0.1千克,比一般成人手略小,造型逼真,关节清晰可见,甚至能看出指甲的轮廓。手背上还装饰有饕餮纹、卷云纹等图案。有专家推测其为亚长的假肢,用以代替他在战争中所失去的右手;也有专家认为这或许是一种象征性的权威物品,代表权杖,用来指挥军队;还有人说像一个“痒痒挠”,目前尚无定论。

铜钺(yuè)

亚长墓是目前所知殷墟出土青铜钺最多的墓葬,墓中共出土7柄铜钺,其中6柄铜钺柄部两面均有铭文“亚长”,最大的铜钺通高40.5厘米,重5.96千克。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结合“亚”字铭文,推测亚长本人生前拥有极高的军事地位。

嵌绿松石刻辞骨柶(sì)

长2 5 厘米、宽3 厘米。器物上端尖锐,下端残缺,残存刻辞一行十五字,字内嵌绿松石。这是我国博物馆现存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甲骨。骨柶上有刻辞,记录了商王与军队巡视捕猎的事件。

“子何人哉”展厅内部

“这次的疾病是否严重?我是否能去上学?”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展厅内,110余片首次展出的甲骨记录了一位商朝小王子的生活日常。其中,小王子生病后的一条“子其疫,弜(jiàng)往学”的卜辞,引来了许多游客驻足。这条卜辞被称为3000年前的“请假条”。考古工作者推测“子”是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的儿子,是一位热衷于占卜的问卜者。占卜内容以“日记式”展示了“子”的日常生活,涉及祭祀、贡纳、军事、田猎、宴饮、舞乐等诸多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