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只会越来越强”

近日,加拿大著名智库菲沙研究所发布了《世界经济自由度2024年度报告》,香港在165个经济体中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5个评估大项中,香港在“国际贸易自由”及“监管”方面的排名均位列首位,在“稳健货币”的排名也升至全球第三。

“按照地域来看,美国纽约是美洲的金融中心,英国伦敦是欧洲的金融中心,那么中国香港无疑是亚洲的金融中心。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的金融地位无可撼动、不容忽视,更不得抹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刘英认为,未来10年左右,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并将建设成为金融强国。在此过程中,香港的地位必将随之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会更加强劲。

“最为重要的节点”

10月16日,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目前已有超过9000家海外及内地企业选择以香港作为基地,自2022年底至今,已有超过100家来自世界各地的重点创科企业在香港落户或扩展其在港业务,它们将在香港投资超过500亿港元(约合460亿元人民币),创造超过1.5万个就业岗位。

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香港投资推广署协助了470家内地及海外企业落户或扩展在港业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57%。在吸引人才方面,自2022年底到今年9月,各项人才计划共收到超过38万份申请,其中近24万份获批,约16万人已经来港。这些数字反映了香港对海内外企业和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香港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刘英说,“它位于亚洲的中心地带,不仅拥有优良的港口,还与内地紧密融合,连通世界各地。香港的优势包括但不限于具备健全的法律制度、简单和具有竞争力的税制、资金可自由进出、一应俱全的金融产品,以及大量的优秀金融人才。”

近年来,人民币在全球交易中的使用比例一直稳步上升,而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数据,截至2024年7月,香港的人民币支付交易约占全球人民币支付交易总额的83%。

“无论当下还是未来,在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香港都是内地与全球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最为重要的节点。”刘英说,“香港不仅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是国内外资金进出的主要通道和枢纽。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香港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过去20年,香港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长了近10倍。2014年沪港通启动,2016年深港通启动,都有力促进了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融合发展,内地企业已逐渐成为港股市场的主力军。刘英表示,一直以来,香港的新上市公司有一半以上来自内地,未来内地企业在境外上市的首选地也会是香港,香港的资产管理规模将继续水涨船高。此外,中国已与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文件,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作为连通中国内地与世界各地的桥梁,香港将在金融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谬论可休矣

201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在地缘政治、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香港的发展经历了一些波折,经济指标有所下滑。在此期间,一些美西方媒体抛出了“香港已成国际金融中心遗址”“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被新加坡取代”等言论。在刘英看来,这些论调都是在恶意炒作。

“信心是支撑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金融又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鼓吹香港衰落的‘遗址论’也好、‘取代论’也罢,都是来自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污蔑和抹黑。因为香港属于中国,唱衰香港的真实目的是企图打压和限制中国发展。”刘英说。

近年来,在地缘政治格局中,“东升西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刘英指出,目前全球财富是在东移的,也就是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在这个过程中,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只会更加稳固。随着香港重新回到“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地位,“遗址论”的欺骗性和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是不攻自破的。

至于“取代论”,刘英坦言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业各有特色,但相比新加坡,香港在财富管理方面的收益更高。由于香港背靠祖国,资本市场中拥有大量高科技、具有成长性的上市公司,这些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企业为投资者带来了相对更高的收益率,也让香港资本市场比其他地区的“同行”更具吸引力。

“香港经济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从中长期来看,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会动摇,并将逐步提升。对这一点,大家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刘英说,“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也有一些人离开香港,之后不是又回来了吗?看好香港,不仅是因为香港本身,更重要的是看好中国。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都越来越强盛,香港怎么可能会衰落?我们不要被谬论所左右,不要被抹黑所误导,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只会越来越稳固,越来越强劲。”

事实上,那些唱衰香港的美西方国家,真正担心的可能是自己。

疫情期间,美国为了救市采取零利率加“无上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陷入持续的高通胀、高负债、高风险、低增长的窘境,其经济面临多重风险和挑战。去年,美国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这3家大型区域性银行相继破产,并把风险传递给瑞士信贷银行。曾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瑞士信贷银行,在遭受严重损失后被瑞士银行收购。今年,纽约社区银行又出现“爆雷”情况,再度引发市场对美国中小型银行的担忧。

刘英认为,目前35万多亿美元(约合250万亿元人民币)的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美国经济头顶。“在美国看来,能够替代纽约国际金融中心‘老大’地位的可能就是中国香港。”

正因如此,美国认为对香港进行抹黑可以起到让国际资金回流美国、减少对华投资的目的,从而让美元的“潮汐游戏”继续玩下去。

“香港的未来发展应该与内地形成高度优势互补。如果粤港澳大湾区能发挥更强的协同优势,将金融、科技、制造业融为一体,一定会成长为全球最强湾区。”

“美国不能理解,中国发展不是为了跟谁比、压过谁、赶超谁,而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这可能是中国崛起与美西方国家崛起的最大不同。它们是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模式,我们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模式。我们希望香港好,也希望纽约好,之前美国纽约华尔街发生金融危机,整个世界都跟着遭殃,中国香港也不能独善其身,这就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个形象的阐释。”刘英说。

在五大方面可大有作为

目前,中国正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其中必须具备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拥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去年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刘英相信,香港在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会进一步做大做强,“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香港都是国际财富中心,未来还可能跻身全球第一国际金融中心的位置”。

刘英认为,香港在数字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科技金融五大方面都可以大有作为。“如果将国际领先优势与中国特色优势紧密结合,香港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金融竞争优势,这是其他国家的城市无法比拟的。”

同时,刘英建议香港进一步完善自身体系,“对标世界第一”,查找自身还有哪个金融细分领域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从“硬联通”和“软联通”两个方面进一步夯实和提升。

以科技金融为例,粤港澳大湾区既有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也有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香港可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平台,打造科技金融的全产业链体系,从天使投资到银行信贷,再到上市及后续增资等,在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科技链上,全链条、全方位地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三大湾区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分别侧重金融、高科技、制造业。“香港的未来发展应该与内地形成高度优势互补。如果粤港澳大湾区能发挥更强的协同优势,将金融、科技、制造业融为一体,一定会成长为全球最强湾区。”刘英说。

编辑 于冰/美编 徐雪梅/编审 张建魁

刘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发表相关文章数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