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拐”亮剑,余华英死有余辜

正义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10月25日,余华英拐卖儿童案的重审终于迎来一审结果。这个人贩子被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每一个被拐儿童的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一段悲惨的故事。余华英受到的关注度极高,因为她罪大恶极。从1993年到2003年,余华英伙同他人在各地流窜,长期作案,总共拐卖了来自12个家庭的17名孩子。令人发指的是,她卖掉的第一个孩子竟然是自己的亲儿子,可见其人性之泯灭。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物质利益、思想观念、社会治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拐卖儿童现象在我国较为猖獗。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法治的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拐卖儿童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极大降低了案件发生率。

尤其是近年来,相关部门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建立了打拐平台和DNA信息库,使公安机关的侦破效率和准确率大幅提升。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犯罪预防工作,通过强化监管防控及宣传教育等方式,有效地从源头上减少了一系列犯罪行为的发生。

需要警醒的是,目前针对儿童的拐卖犯罪还没有完全绝迹。余华英被判处死刑,但我们不能允许出现第二个余华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持续强化法治的威慑力,进一步明确量刑标准,对于犯罪分子要依法严惩,绝不能姑息迁就。

比如,相关部门在修订法律时,应进一步研究对“买方”的处罚策略,甚至应考虑是否可施行“买卖同罪”原则。国内不少专家认为,现有法律对人贩子的追责较为充分,但对“买方”责任触及较少,这不利于从总体上提高犯罪成本。

此外,拐卖儿童犯罪往往具有跨省份乃至跨境的特征,所以我们也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执法合作。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部分群众的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留守儿童又相对较多,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充分调动群众力量,才能真正消灭拐卖儿童现象。

余华英案的宣判是给予受害者的慰藉,更是给人民的交代。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儿童一定会拥有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天下无拐”一定会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