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背后的传承

作者:李松蔚 来源:《读者校园版》

  我有很多来访者跟自己原生家庭的关系不好。

  “原生家庭”甚至变成了某种病态的代名词。一个来访者向我抱怨他和父母旷日持久的战争,从他小时候一直持续到现在。父母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的“反面教材”,他们的一切主张都是过时、保守、有害身心的。

  “他们非常抠门,什么东西都用最便宜的。”来访者说,“现在他们还是一跟我逛街就唠叨。我跟他们不一样,要买东西我就只买最好的。”他自认为是代表先进文化的一代。

  我问他:“你是什么时候觉醒,意识到要过跟他们不一样的生活的?”

  “从我记事时开始,我就跟他们不一样。”我的来访者骄傲地宣称。

  看起来,他小小年纪就变成了家庭里的反抗分子。我好奇的是,他是怎么发生变化的?是灵魂深处的自然觉醒,还是外部环境影响使然?

  “没钱也就算了。他们明明有钱,还要那么委屈自己,这不是有病吗?”

  “你怎么知道他们有钱?”我问。

  “我当然知道。”我的来访者说,“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的这种方式严重伤害了我的自尊。坐公交车,他们会因为要不要给我买票而跟售票员吵架,就为省几毛钱!他们还会要求我故意弯着腰,装作个子矮一点……”他滔滔不绝地抱怨。但是,被他轻轻带过去的部分才是重点。

  “你怎么知道他们有钱?”我又问了一遍。

  来访者愣了一下:“他们自己说的吧。怎么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说?”我追問。

  “顺嘴说的吧。”来访者不理解我为什么问他这些,接着说,“有时候我妈妈会怪我爸爸,说他又拿了多少多少奖金,却不舍得给我买一件新衣服。这时我就知道他们其实是有一些钱的。不过,其实我妈妈自己也不舍得给我买新衣服啊……”

  他说到了真正重要的部分。他变成今天这样,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灌输。母亲的抱怨,悄无声息地从孩子耳边滑过,作为生活的默认设定,甚至孩子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他从此知道,目前的状态不应该是生活最理想的状态。于是他才开始反抗,反抗的愿望是从上一代那里继承的。

  “看来你父母也知道自己抠,而且也不愿意过成这样。”我说。

  “他们不愿意这样?”来访者无法接受,“不不,我看他们挺愿意的!”

  我看着他,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也可能吧……”来访者嘟囔了几句,不得不承认了这个事实,“你这么说也有道理,至少我妈会抱怨我爸。可能她是不愿意,但是,既然不愿意,为什么不改一改呢?而且现在我明明是花自己的钱,买一件贵点的礼物,或者带他们出国旅行,他们都不领情!”

  我说:“他们不领情,是因为他们不允许自己过得这么奢侈。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是没有被满足的。他们也有一部分挥金如土的欲望。”

  来访者歪着头,说:“是吗?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

  如果父母彻底认同了抠门的生活方式,内心丝毫没有抱怨的声音,孩子也就会安于这样的生活,相信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现在他之所以不满,是因为他从小就认定生活不应该如此。这种认识往往是对父母观点的继承,而不是反叛。在某种意义上,孩子在替父母实现他们未曾实现、不允许实现甚至不允许承认但又真实存在于心底的对生活的野心。

  在心理学上,这叫“代际传递”。

  绝大多数年轻人相信,自己生活中的前进方向是生而有之、不言自明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甚至远在自己学会思考之前,就踏上了与父辈分道扬镳的路,却从未想过是谁给他们指引了那个方向。这真是让人感慨的遗忘。

  两代人之间大部分的冲突——争吵、仇视、决裂等,都是换了一种形式的传承。对原生家庭愤愤不平的年轻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反叛有多少来自原生家庭。反过来,恨铁不成钢的上一代看不惯后辈的独立,却并不自知真正看不惯的,只是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不敢面对的愿望。

上一篇:拆掉“懂”这堵墙     下一篇: 用阅读重新定义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