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耳朵,倾听世界

作者:何炅 来源:读者校园版

  1999年,长沙的《中学生百科》创刊,它的编辑认为我可以给读者带来正面的影响,于是邀请我给他们写专栏。

  我很喜欢和年轻人互动,所以很开心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于是变成了专栏作家。然后,我就坚持到了今天。

  有时候我觉得,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做这件事情,也好像是在慢慢地完成一个行为艺术。

  而这个过程,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起初是编辑让我自己想主题来写,后来变成了问答形式。同学们的每一封来信都很特别,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扑面而来。我也是在跟他们的互动中,不断地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审视和思考。

  比如有这么一个孩子。

  他写信跟我说,他特别烦恼,因为觉得别人都对他有成见,问我他该怎么办。

  那个让他烦恼的成见是什么,你一定想不到。

  他说:“因为我爸爸是数学老师,他们就觉得我的数学成绩应该很好。我觉得这件事情让我很痛苦,这是他们对数学老师的孩子的一种成见。”

  他还说:“何老师,我一直觉得你是人生赢家,很多事情你都可以解决。我很苦恼,因为别人对我有成见。我该怎么办?”

  于是,我就给了他这样的一个回复:“我可以说,你认为我是人生赢家,也是对我的一种成见吗?”

  当然,这个回复不能就这么结束。

  我接着对他说:“其实很多时候,外界给予我们的很多判断都是依据一些比较狭隘的思维方式或者已有的经验得来的。比如说,很多人认为胖子一定爱吃,高个子的人就一定会打篮球,家里有钱的人品行就一定不好,不爱读书的人就一定不聪明,数学老师的小孩数学成绩就一定好,等等。”

  我给他举了这几个例子后,继续说:“不管怎样,外界对我们的判断,其实跟我们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不会因为他们说我们很好就真的变得更好,也不会因为他们说我们很坏就真的变得不好。所以,除非我们自己去改变自己,别人的几句评价根本改变不了我们。”

  我对这个孩子说的话,后来也一直在我自己的身上发挥着效用。

  我知道这些话其实不只是对他说的,也是对我自己说的。这是我认为的好的、对的人生态度。

  刚开始遭遇一些恶意的网络攻击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沮丧,就好像一个童话被打破了——原本很善良、觉得什么都好的一个人,突然间发现原来即使你不去伤害任何人,这个世界上也还是有人会这么恶意地对待你。

  我跟那个爸爸是数学老师的小孩一样,感到不能理解,也无计可施,但那个时候我没有这个小孩这么幸运,能有一个人跟他这样讲道理。

  我是待在自己的沮丧里慢慢走过来的。

  我发现那些制造谣言的人,并不会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他们或许也是我的观众,但我并不是为他们而活着的。我就是在那种情况下,慢慢学会了如何只在乎十米之内可以真正接触到我的人的看法。

  所有人对我的评论和建议我都会尊重,但是我并不会因为这些外来的评论而随意改变自己。设想一下,如果一有建议我就要去改变自己,成千上万的观众的建议我都要去接纳并做出改变,那么我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可能就是个四不像的怪物了。

  来自外界的声音太多了,我们既不能关闭耳朵什么都不去接受,也不能放任所有的声音都灌入耳中。所以要用心,用心意味着有所选择——有选择地倾听也是一种能力,这种去伪存真会让我们更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

  在这一点上,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赖声川导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暗恋桃花源》准备上演大陆版本的时候,赖老师来找我和娜娜担任角色。

  我受宠若惊。虽然也觉得难度和压力很大,但我还是去试了。在这个过程中,赖老师给了我很多启发和鼓舞。

  我们经过了非常刻苦认真的排练。第一次演出前的倒数第三天,赖老师突然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排练指令。

  他对我们说:“今天,不要去想自己的台词,也不要去想自己的戏,今天我们要打开耳朵去听其他人的戏。”

  那一天,在表演的过程中,我们所有人的注意力不再拘泥于自己的表演和台词,而是认真去倾听对手的台词,感受对手的表演和能量,然后再自然地给予回应。当我们随着别人的表演而进入他们的角色里时,一种奇妙的感觉开始发酵,一种由视角转换带来的强大的共鸣感进入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对整部戏的发展以及对每个角色的理解,突然有了全新的认知。

  这一场视角的转变,让所有角色之间互相胶着的感觉变得特别强烈。那些戏里所需要的所有情感也都落地了,每个角色都变得更加立体生动,同时彼此间的互动也更加和谐顺畅。

  我很好奇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我去问赖老师:“老师,这么重要的课堂笔记,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的排练都快结束了,你才给我们?”

  赖老师说:“这就像人生。当你做不好自己的时候,当你对自己的角色还不能有基本的把握的时候,当你不自信的时候,你是绝对不敢打开耳朵去倾听别人的。所以说,懂得倾听别人的人,才是真正勇敢、自信的人。就像你们第一天来这里时,你们自己都还没有稳定,一定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的台词不要出错、自己的动作不要出错,想着要把自己的情感涌上去、再涌上去,想着自己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节奏。当每个人都这样想的时候,是根本顾不上打开耳朵去倾听别人的。可是到了现在,你们已经准备好了,每个人把自己的部分都已经稳定下来了,才可能有心力打开耳朵去倾听别人。”

  赖老师的这一番话像一道光,闪进我的脑中。他突然打开了我的思维界限,我突然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拒绝配合别人的行为,拒绝倾听别人的想法,拒绝理解别人的意思,常常是因为我们不够自信。我们害怕在谈话中、合作中被别人带离自己设定的路线,害怕被别人改变,害怕会因为别人的要挟而折损了自己。但是,真正自信的人,是敢于去听别人的想法的。他会将别人发表的想法消化,然后促成更有效的沟通,也能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别人身上收获自己缺失和忽视的部分,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是赖老师给我上的一堂深刻的课。

  他一直跟我说:“你不要觉得自己是业余的,不是科班出身的,否则你就演不好这部戏。在台湾,这部戏的原作的演员也不是科班演员,李立群他们原先也都是秀场主持人,所以你来演袁老板也完全没有问题。”

  因为有赖老师这样的鼓励,我这一演就是九年。

  而这九年,也让我在主持人和话剧演员这两个不同的职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主持人可以将主持的一些特质用来演话剧,也能从演话剧的过程中学习怎样更好地做一名主持人。

  做到了“打开耳朵去演戏”,也可以“打开耳朵去主持”。

  主持人站在台上,会有两种主持方式。

  一种是“秀”,秀自己。这类主持人在采访的时候或者在问问题的时候,是对着镜头的。在这样的身份认知里,他会认为主持人所要关注的就是镜头。

  第二种是倾听,倾听他面对的嘉宾、要采访的对象。他定义的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他一定是看着被访者的,他关注的是通过自己的询问和交流,展现对方的智慧,而不是自己的智慧。

  在出演了《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之后,我就更加明确了一个观点:要想做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就一定要放下自己的东西,弱化自己在舞台上的地位,将自己转换成一个平台——一个展现被访者的平台。

  我选择的是第二种主持方式,我也相信这种方式是对的。

  打开自己的耳朵,不急着去诉说,而是用心去倾听别人情感的流动和语言的表达,从而找到最契合的交流脉络,做一个真正勇敢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