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趣史

作者:张佳玮 来源:《读者校园版》

  上帝赐给凡人52颗牙,分两次。孩童时20颗,磕了碰了,不必怕,少年时还能补上,再长32颗,上下两排,挤满一嘴。但上帝太仁慈,没估准人嘴的尺寸,到现今,有4颗牙没处安放,有时候长,有时候不长,长起来有时还疼,是谓智齿。

  牙与齿本来不是一回事。春秋时,宫之奇说人的嘴唇没了,齿就寒,不说牙寒。因为齿是大门牙,在嘴唇后面,铡刀也似,专管把吃的东西切断;牙是臼牙,在腮帮子后面,专管把切断的食物磨一磨,好消化,嘴唇没了,也冻不着它。你生气了,得咬牙切齿,臼牙能咬,门牙能切。

  正常人都喜欢整齐的牙齿,因为好看,最好是齿如编贝。牙齿在嘴里横生倒长的,一张嘴,跟溶洞钟乳石一样,餐盘里的肉都要吓一跳。牙齿参差不齐的叫作龃龉,如今人们起纠纷也称为龃龉,其实就是两颗牙对不准、咬不齐,互相恨得慌。

  牙整齐了还不够,还得白。《诗经》说姑娘“齿如瓠犀”,是指牙白得像葫芦子一样。评书里说穆桂英“牙排碎玉”,但生起气来就“咬碎银牙”,无论是银牙还是碎玉,都是雪白的,好看。“咬碎钢牙”的,那一定是男主角。

  但圣人的品位很奇怪,不喜欢太整齐的牙。周武王一龇牙,就能吓人一跳,他老人家是骈齿,门牙都长重叠了。可周朝人却说好,说这是圣人相,表明性格刚强。之前的帝喾也是骈齿,之后的孔子也是骈齿。李煜亦然。想象一下,李后主吟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后,一龇牙,门牙叠着,很煞风景吧?

  孔子曾经龇着代表圣人之相的骈齿大牙,去找老子说了几次话。老子后来不太喜欢他,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去了,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西赴流沙。他们的道不同在哪儿呢?《太平广记》里说老子“大目疏齿”——大眼睛,牙齿疏疏落落的。你孔子的牙齿排得紧叠,都骈起来了;而老子的牙齿就很疏落,牙缝可以过火车。牙齿不同,怎么能做朋友呢?

  老子跟牙齿是有渊源的。他的师父常枞先生病重,老子骑着牛去看他。常枞爷爷张嘴给老子看看,明知故问:我舌头还在不?老子说:在。常枞又问:我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啦。常枞爷爷提问:你明白了吗?老子说:舌头在,因为软;牙齿不在,因为硬——柔能克刚啊!

  老子当时心里一定想:师父真好,知道我牙缝大,还特意用自己一张没牙的嘴鼓励我。没牙怕什么,有舌头就行了。

  常枞爷爷年纪大了,牙齿没了;但牙齿没了,不一定是因为年纪大。

  战国时候,范雎先生被魏齐派的人揍了,牙齿都折了。有一种说法是,他的牙齿是被人拉折的。被人硬生生地拔掉牙,其疼可想而知。所以后来范先生当了秦国宰相,颇有点反人类的乖戾脾气,也难怪。

  《三国演义》里,曹操随口说个“鸡肋”,被杨修参透用意。他生气杀了杨修,第二天上阵,被魏延一箭射掉了门牙,疼坏了。那年曹操60多岁,掉牙齿也正常,但是想想,真是因果报应:以后吃鸡肋,更加嚼不动了。

  人营养不好,也有可能掉牙齿。上古人很喜欢各类带油水的肥嫩物,应该就和牙齿状况不好有关。宋玉招屈原的魂魄时,写的菜谱是“肥牛之腱,臑若芳些”,这种东西,咬都不用咬,一口吞下去就行。至今老爷爷老奶奶们吃的东西都很软,就是要给牙齿放放假,不用刀戈兵烈地去动手动脚。

  1615年,德川家康发动大阪之战,意图解决丰臣家,把日本彻底划归德川幕府治下。而对方的真田幸村奋勇突击,以寡敌众,险些完成神话逆转。此后,日本人都奉幸村为“真田日本第一兵”,漫画、游戏等都把他称为“日本赵云”。那时真田幸村48岁,但因为在九度山隐居过久,营养不良,头秃了不说,牙齿也掉得差不多了。

  小孩子最幸福。没几岁,乳牙就摇摇欲坠,哪天彻底掉了,就很高兴,跑回家,跟拿了一枚勋章似的给妈妈看:“掉了!掉了!”妈妈就鼓励:“好,好,要长新牙了,孩子长大了!”

  “龌龊”这词,现在是骂人的话。但最初,“龌”字就是在房间里吃完东西不净口,满嘴发臭;“龊”字就是牙齿咬合不齐者。如是,龌龊就是一口牙,既不洗也不齐,嗅觉和视觉上都很折磨人。

  《红楼梦》里,贾府规矩严格。吃饭前,大家用茶水漱口,再洗手,另捧上茶来喝。贾宝玉除了用茶水漱口,还擦牙,用的是青盐。古代人不一定知道盐和茶里含氟,能消炎杀菌,但经验沿袭,用得恰到好處。孙思邈就说,“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便可“口齿牢密”。孙爷爷这话,不知道救活了多少私盐贩子。聪明一点的盐贩子应该卖出一车盐,送一本孙思邈的药方,嚷嚷:“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

  宋朝人想过变换花样,比如,以柳、槐、桑等树枝用水煎熬,入姜汁,混兑些其他东西来洗牙。最后,还是不如盐好使,所以到《红楼梦》那会儿,大家还是用青盐和茶洗牙。

  欧洲人为了对付牙,可花了不少心思。埃及人用过牛蹄子、烧焦的蛋壳和石灰粉,不知怎么想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是用碎骨头和牡蛎壳,不知道是打算净牙还是磨牙。阿拉伯人用烧鹿角、蜗牛和石膏,也动过香草、蜂蜜、铅、铜的念头——反正外国人是真舍得拿牙齿做试验。在英国人发明正经的牙膏和洁牙粉之前,真不知道他们的牙齿受了多少罪。

  可光漱口不行,还得刷牙。上古的人用手指刷牙,使的是右手中指。蘸点盐,或者其他什么的,刷啦啦啦,很方便,也很土。明朝时,有人提出过改革意见:右手中指刷牙太落后啦!我们要用左右手同时刷牙!

  可以想象,明朝时,天蒙蒙亮,大家在井台上一字儿排开,抬双肘,伸两指,在嘴里稀里呼噜地一通擦;刷牙刷急了,手指的皮都能被磨破。最怕的就是,有谁刷得正欢,忽然惨叫一声:“我早起刚捡了驴粪,忘记洗手了!”

  当然不是没器具,唐朝时就有。将杨柳枝泡水里,要用时,使牙齿咬开杨柳枝,杨柳纤维泡发了,支棱着像细小的梳齿。点些药末,刷刷刷,就把牙刷干净了。寺院里尤其爱用这个,还总结出杨柳枝的十大好处。但这个法子毕竟不能广泛流行:谁家会每天供你那么多杨柳枝呢?

上一篇:人类为什么不长毛     下一篇: 我和橘猫的契约